处理涉外行政诉讼案件时应遵从的原则有哪些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4-25
处理涉外行政诉讼案件的原则
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处理涉外行政诉讼案件时,应当遵循国际条约优先于国内立法的原则。
立案程序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应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应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如果被告不提出答辩状,不会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程序。
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在诉讼期间,一般情况下不会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是,在以下情形之一下,可以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一)被告认为有必要停止执行;(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三)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停止执行。
公开审理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一般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是,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
合议庭组成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也可以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回避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时,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审判人员如果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相同的回避规定也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关于审判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关于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关于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缺席判决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经过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进行缺席判决。
违规行为处理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有以下行为之一,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有义务协助执行的人,对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无故推拖、拒绝或者妨碍执行;(二)伪造、隐藏、毁灭证据;(三)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威胁、阻止证人作证;(四)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五)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式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六)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协助执行人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罚款、拘留必须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不适用调解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适用调解程序。
撤诉申请和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或裁定前,如果原告申请撤诉,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并且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