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26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是关于上下级法院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与分工的法律制度。它解决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应向哪一级、哪一个法院提起诉讼的问题。审判权和管辖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审判权是管辖权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审判权就没有管辖权;管辖权是审判权的具体落实,但并不是每个法院都有管辖权。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第3章共11个条文规定了行政诉讼的管辖内容。对于人民法院来说,这些规定明确了各法院之间对行政案件的管辖权,即规定了哪个法院应受理和审判哪个案件,以及不同法院之间如何分工审理行政案件。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说,这些规定解决了他们起诉时应选择哪个法院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管辖权的确定与案件的公正审判和裁决结果的顺利执行紧密相关。因此,人们常说“选准了管辖法院,等于官司赢了一半”。这就增强了对完善管辖法律规定和提高司法实践水平的要求。
行政诉讼管辖具有以下特征:
为了更准确理解管辖的概念,有必要与审判权、主管和主审等概念进行比较。行政审判权是法院审理和裁决行政案件的权力,其主要特征是解决争议权利义务关系的最终权力,包括主管权、管辖权、裁判权、诉讼指挥权和强制执行权。管辖权是审判权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而审判权是管辖权的基础和前提。行政诉讼的主管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范围,解决的是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在处理行政争议时的权限划分问题。而管辖解决的是已经获得主管权的人民法院内部如何确定行政案件审理权限的问题。主审是指在法院内部具体负责行政案件审理的审判机构,而管辖是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因此,管辖的确定是前提,主审只是享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的一种内部分工。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设立行政审判庭,负责审理行政案件。此外,许多地方法院还设立了特定类型案件的专门法庭,如土地法庭、税务法庭等,它们也负责审理相应类型的行政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