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26
地域管辖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公证处辖区,对公证事项进行权限分工。具体而言,当事人的住所地、法律行为地或事实发生地决定了公证事项由哪个公证处管辖。例如,涉及财产转移的公证事项由申请人住所地或主要财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涉及不动产转让的公证事项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但遗嘱、委托、声明中涉及不动产转让的除外。收养公证由收养人或被收养人住所地的公证处管辖。涉外及涉港、澳、台地区的收养公证的管辖,依照司法部的相关规定确定。
协商管辖是指当两个以上公证处对同一公证事项具有管辖权时,由当事人或公证处协商确定管辖。根据《公证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如果申请办理同一公证事务的当事人户籍所在地不在一个公证处辖区,或者财产所在地跨越多个公证处辖区,当事人可以协商选择任何一个公证处提出申请。如果当事人无法达成协议,有关公证处应从便民出发进行协商管辖。
指定管辖是指司法行政机关根据需要,指定某一公证处负责特定类别或特定公证事项的管辖。根据《公证暂行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如果公证处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共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指定管辖。
根据国际条约或法律授权,在特殊情况下,特定的机关、组织或公民可以代为行使公证职责。根据《公证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我国驻外国大使馆、领事馆可以接受在驻在国的我国公民的要求,办理公证事务。
公证的证据效力指的是公证证明的内容具有特殊的证明力,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在民事诉讼中,公证证明原则上无需再次审查,应当作为证据采信。
公证具有使法律行为生效的效力。具体而言,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以下是三种情况: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某些法律行为非经公证不能产生法律效力;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办理公证;根据国际惯例、国际条约和双边协定,某些法律行为非经公证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公证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即公证处可根据法律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的效力。当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凭债权文书公证书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无需经过审判程序。这一效力不仅减轻了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工作负担,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