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4-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相关规定,强制执行公证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民事诉讼法第218条: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2. 公证法第37条: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3.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司法部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明确了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应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4. 司法部《公证程序规则》:第39条规定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条件,包括债权文书以给付货币、物品或者有价证券为内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文书中载明当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的承诺等。
综上所述,以上法律法规规定构成了我国强制执行公证的法律依据和体系。
抵押合同属于物权合同,不属于债权合同,因此不应属于强制执行公证的对象。根据民法的分类,合同分为广义合同和狭义合同,广义合同包括债权合同、物权合同、身份合同等,狭义合同专指债权合同。抵押合同是物权合同,不属于强制执行公证的对象。
此外,担保合同与借款合同之间虽然存在主从关系,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0条的规定,担保合同未经审判,法院不应当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因此,不能将借款合同赋予强制执行公证效力后再对抵押合同赋予强制执行公证效力。
同时,抵押合同的内容也不符合强制执行公证的条件。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合同必须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而抵押合同只是抵押人与抵押权人设立抵押权的协议,不具备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因此不满足强制执行公证的条件之一。
在贷款合同中,对于无法明确约定的费用,如律师费、追索费、调查费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能确定的债权,可以在贷款合同中明确约定债权范围或项目,并在申请执行时提出具体计算依据和金额。
其次,对于无法确定的将来发生的债权,可以考虑进行比例或公式约定,例如按照借款人未归还贷款本金的百分比约定律师费、调查费或追索费。这样,在申请执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时,所有债权均会有明确的计算依据和金额。
然而,如果在借款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将来发生债权的金额或具体计算方式,债权人在申请执行证书时提出后来发生的费用,法院立案部门可能要求进行审理认定,以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将来发生费用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可以减少争议,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