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09
一个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主要取决于其是否是一个具体的独立行为,并且对相对人的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具体行为具有可诉性,而代履行只是先前具体行政行为强制实现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后续行为”,纯属为了实现原先的义务,并没有增加新的义务。代履行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但是其后续性、从属性和敦促义务履行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具有可诉性。然而,在代履行过程中,如果行政强制执行机关与第三人的行为侵犯了义务人的合法权益并给义务人造成了损害,那么这种行为当然具有可诉性。
作为一种行政性的救济制度和行政监督制度,行政复议是否适用于代履行过程中?笔者认为是可以的。行政复议主要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体制,虽然代履行本身没有独立性,并且没有为相对人增加义务,但它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在代履行过程中提出行政复议,主要是针对代履行本身,特别是其程序方面的问题。因此,将代履行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并没有理论上的障碍。至于代履行过程中是否可以对代履行所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笔者认为,在设定履行义务到代履行开始之间会有一定的自动履行期限,如果义务人在该期限内没有对设定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那么就视为放弃了申请复议的权利。而代履行开始后,义务人也不能再对其申请复议。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五十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要求当事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并经过催告仍然不履行的,如果其后果已经或将要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自然资源,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根据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如果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公共场所的遗撒物、障碍物或污染物,当事人无法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代履行。如果当事人不在场,行政机关应立即通知当事人,并依法进行处理。
首先,这两条规定属于法律对行政机关的普遍授权,只要符合法定代履行的情形,行政机关就可以依据这些规定实施代履行,无需其他法律的单独授权。
其次,要正确理解规定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对于后果已经或将要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自然资源以及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公共场所的遗撒物、障碍物或污染物的理解要准确。例如,当事人在广场上随意摆摊卖货,是否属于需要立即清除公共场所障碍物的情形。
第三,排除障碍是否包括排除违法建筑物的障碍,以及与行政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规定之间的关系。
第四,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也可以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行政机关委托第三人履行的不是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而是义务人本应自行履行的义务,代履行的主体是第三人。
第五,代履行的前提是义务人无法履行,而不是拒绝履行。如果当事人阻止代履行,行政机关应依法采取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最后,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邀请第三人提供设备、机械等合作行为,并不属于代履行行为。行政机关实施代履行与行政机关直接强制执行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强制执行方式,在执法实践中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