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1-22
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行政机关是管理者,行政相对人是被管理者。因此,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行政机关无需借助于法院的力量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而完全可以依靠行政系统的内部力量。行政处理具有强制执行力量是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所作出的决定,如果公民可以拒绝执行,公务将无法实施,国家将成为无政府状态。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特点决定了行政行为具有效力优先性,一旦成立就假定为符合法律规定,除非由相对人提起复议、诉讼并由生效裁判撤消、变更,这被有的学者称为行政行为的“先定力”。
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是由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司法权的性质决定的。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是具体行政行为,而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是行政权力,则行政强制执行权同做出行政行为的权力一样,都属于行政权。司法的内涵应当是“司法机关依法对争议所作的具有法的权威的裁判”,其本质是“权威裁判”。它具有事后性、消极性、最终性的特点。而我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实际上是一种事前审查,即具体行政行为在被法院强制执行前,法院要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我们应该将法院置于行政强制执行主体中的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
行政强制的设定是行政强制执行的基础,因行政强制执行关系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故对其设定,必须加以严格限制。目前中国的现状是法律中并没有规定谁有权设定行政强制执行权,而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等都有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规制。笔者建议,在《行政强制法》中应明确规定:(1)法律可以设定任何事项的行政强制执行;(2)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其他事项的行政强制执行;(3)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件均不能自行设定任何事项的行政强制执行。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一步划分行政强制执行权在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这些标准包括:执行标的所采取的强制措施、案件的业务性质、时间的紧迫性以及强制执行的方式。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将行政强制执行划分为对人身、行为、财产的强制执行三类,并确定由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执行。此外,应考虑到不同行政相对方的经济能力和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金额标准来划分财产强制执行行为的执行主体。同时,应确立最小损害原则和对被执行人基本生活保障原则,兼顾公共利益和相对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