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1-06
刑事赔偿,又称刑事司法赔偿,是指国家对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责的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给予的赔偿。刑事赔偿是对刑事司法权力的不当行使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给予的一种救济。目前,刑事赔偿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简称《国家赔偿法》。该法第三章明确了刑事赔偿的范围、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以及赔偿的程序。然而,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法律不断修改和完善,《国家赔偿法》有关刑事赔偿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从刑事赔偿执行情况看,总的来说比较好,受害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促进司法人员严格、文明执法,但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刑事赔偿范围不具体,检法两家认识有差异。《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司法实践中对错误的拘留、逮捕如何把握,由于该法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对此,检法两家有不同的认识,需要明确具体的操作标准。
(二)《国家赔偿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不衔接。《国家赔偿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完全衔接,具体条文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导致了执行上的不一致和混乱,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赔偿义务机关设置不合理。涉赔案件中,赔偿义务机关主要由检察机关承担,而公安机关和法院的赔偿义务机关比例较低。这导致了赔偿责任的不均衡,需要合理设置赔偿义务机关,增强侦查机关的责任心,提高案件质量。
(四)刑事赔偿程序设置不科学,缺乏监督。赔偿程序上存在问题,赔偿委员会的决定缺乏监督,导致赔偿决定的错误难以纠正。需要完善申请赔偿诉讼程序,明确人民检察院应该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同时,赔偿金不能及时到位,需要加强财政支持,确保赔偿金按时支付。
(一)完善、修改国家赔偿法。应进一步规范赔偿的范围,明确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或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权利的条件。合理设置赔偿义务机关,将立案侦查机关和批准逮捕机关都纳入赔偿义务机关。完善申请赔偿诉讼程序,明确人民检察院应该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
(二)强化人权保障意识,努力提高办案水平。在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对人权保障的意识培养。提高办案水平,减少错误拘留、逮捕的发生,确保司法公正。
在政法干警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旨在帮助干警牢固树立现代法治理念。干警需要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职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此外,干警还需要牢固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克服“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做到打击与保护并重,实体与程序并重。
为了减少疑案的发生,侦查机关必须在提高广大干警业务素质上下工夫。特别要突出提高取证技巧,提高侦查水平,并充分利用技术侦查手段固定证据。传统的办案方式需要改变,应该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突破案件固定证据。对于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和证据单薄的案件,必须运用录像、录音、监控等技术手段来固定证据,防止串供翻供,确保案件质量。公检法三家应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以减少捕后不诉和撤案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建立案件质量考评体系,加强对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办案质量的考评。将案件能否逮捕、起诉、判刑作为考核干警办案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考评促使办案人员提高侦查水平和案件质量,更加严格执法。
为了预防和杜绝错案的发生,需要严格把关。首先,要严格审查案件材料,在刑拘呈捕阶段认真审查,坚决执行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对可捕可不捕的决定要慎重,切实把握好逮捕条件,防止捕后不诉案件的发生。其次,要严格掌握不起诉的关口。对于疑难案件,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给予侦查机关充足的侦查时间,以便查清案件事实。对于经过二次退补仍未查清的案件,在审查起诉期限届满时,可以先不作存疑不起诉,而是变更强制措施,将案件交给侦查机关进一步查清,检察机关应跟踪催办。对于一些社会效果好的案件,也要依法严格掌握相对不起诉的原则,以降低相对不起诉率。
根据《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赔偿费用由赔偿义务机关先从本单位预算经费和留归本单位使用的资金中支付,支付后再向同级财政申请核拨。然而,实际上很多赔偿义务机关由于经费紧张,无力先行支付,基本上都是向财政申请核拨后再行支付。如果地方财政吃紧不予核拨,赔偿请求人就不能及时获得赔偿,赔偿委员会的决定就成为空文。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赔偿备用金,由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支配。这样有利于赔偿案件的赔偿金能够及时支付,保障当事人的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和法律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