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0-22
国家赔偿法的适用范围是指该法对何种人和何种机关、组织适用。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该法适用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个人以及我国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机关中不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因为该法没有规定国家权力的立法行为和国家军事机关的军事行为需要负赔偿责任。此外,国家赔偿法对外国人、外国企业和组织适用该法规定了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1月1日起生效。《国家赔偿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也就是说,国家机关和其工作人员在1994年12月31日之前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以前的相关规定处理。而发生在1995年1月1日之后并经依法确认的侵权行为,适用《国家赔偿法》进行赔偿。若侵权行为发生在1994年12月31日之前,但持续至1995年1月1日之后并经依法确认的,属于1995年1月1日之后应予赔偿的部分,适用《国家赔偿法》进行赔偿;而属于1994年12月31日之前应予赔偿的部分,依照当时的规定进行赔偿;若当时没有相关规定,参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进行赔偿。
《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违法行为被依法确认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利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的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在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造成他人权益损害时,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由于国家活动涉及使用强制权力,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所需承担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国家才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国家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中,"违法"一词应该作广义理解:不仅指违反实定法,还包括违反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违反法律对国家机关的要求,还包括违反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总之,只要能够证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或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就可以依法请求国家赔偿。
1、违法采取对妨碍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情况,包括以下四种行为:
(1)对没有事实妨碍诉讼行为的人或没有证据证明实施妨碍诉讼的人采取司法、罚款措施;
(2)超过法律规定期限实施司法拘留;
(3)对同一妨碍诉讼行为重复采取罚款、司法拘留措施;
(4)超过法律规定金额实施罚款。
2、违法采取保全措施的情况,包括以下五种行为:
(1)依法不应当采取保全措施而采取保全措施,或依法不应当解除保全措施而解除保全措施;
(2)保全案外人财产的(但案外人对案件当事人负有到期债务的情形除外);
(3)明显超过申请保全数额或保全范围的;
(4)对查封、扣押的财物不履行监管职责,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毁损、灭失的(但依法交由有关单位、个人负责保管的情形除外);
(5)变卖财产未由合同评估机构估价,或应当拍卖而未依法拍卖,强行将财物变卖给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