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政处罚规定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0-10
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政处罚规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九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非法泄露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对其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并处以五千元罚款。若泄露行为带来违法所得,将予以没收。对于单位的行为,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若泄露行为带来违法所得,将予以没收。若上述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
(一) 公民个人信息
公民个人信息是指反映公民个人生理及身份特征、社会生活经历及家庭、财务状况,以及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取得、采用的个人识别代码。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以下特征:1. 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是一经取得、使用即具有专属性。例如,公民的出生日期、指纹等属于前者,而身份证编号、家庭住址、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等属于后者。2. 具有法律保护价值。公民个人信息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和各项权利。若任由他人泄露或获取,将使公民时刻处于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3. 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以信息所有人的请求为前提。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或获取其个人信息。
(二) 非法手段的认定
非法手段是指违背了信息所有人的意愿或真实意思表示,以及信息获取者无权了解或接触相关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段,且该手段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
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一、尽可能隐藏真实信息
在使用用户名、密码等时,尽可能与个人无关,以防他人猜测。
二、使用各不相同的密码
为了防止受到撞库攻击,应尽量使用不同的密码。可以制定一套统一的规则,并在不同网站上稍作区分。
三、谨慎点击可疑网址链接
避免点击不可信的网址链接,以免手机中毒,遭受短信诈骗。
四、不扫描不可确认安全性的二维码
二维码相当于图形版的网址链接,近期通过二维码传播的病毒有所增加,因此应避免扫描不可确认安全性的二维码。
五、不连接不可信的公共Wi-Fi
不法分子会在公共场所设置无密码的Wi-Fi,一旦连接,个人信息和资料可能会被盗取,因此应避免连接不可信的公共Wi-Fi。
六、不通过不可信的渠道下载应用程序
避免通过不可信的渠道下载手机应用程序,一旦安装恶意程序,可能导致财产和个人信息的丧失。
七、关注网络安全相关新闻
及时了解发生信息泄露的网站,并及时修改密码。避免重蹈覆辙。
八、教育家人和孩子
将个人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虽然你可能不会受到电话诈骗的欺骗,但是你的父母和孩子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