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泄露多少条信息构成犯罪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5
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的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必须严格保密,并采取必要的技术和其他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或丢失。在发生或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或丢失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情况下,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解读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规定非常严格。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符合正当性、必要性、明示性、经本人同意性、严格保密性和法律责任承担性的原则。这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大突破。在购房和租赁过程中,如果个人信息泄露,购房人、业主和租房人有权要求经营者采取补救措施。
个人信息泄露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要件是“情节严重”。最近发布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违法所得超过5000元等十项认定标准来判断“情节严重”。
不同类型个人信息的数量标准
根据司法解释,针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设置了不同的数量标准。对于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和财产信息等重要信息,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50条以上即构成“情节严重”。对于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和交易信息等可能影响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信息,标准为500条以上。对于其他个人信息,标准为5000条以上。根据以上规定,个人信息泄露是违法行为,根据泄露的信息数量和类型,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消费者在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下,有权要求经营者采取补救措施,并可以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