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19
根据实施时间的不同,听证程序可以分为事前听证和事后听证。
事前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之前进行的听证。通过事前听证,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行政行为对其造成侵害。同时,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之前听取当事人意见,确保决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提高行政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我国,行政处罚听证是一种正式的事前听证程序。
事后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之后进行的听证。事后听证可以方便行政机关迅速作出决定,并且当事人可以要求进行符合该决定具体情况的听证。如果事后听证不会损害当事人的权利,不会给当事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行政机关可以决定采用事后听证的形式。一般来说,涉及金钱利益的行政裁决通常采取事后听证的形式。
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行使要求听证的权利。如果要求听证,应在行政机关告知后的3日内提出申请,否则视为放弃听证的权利。
行政机关接受当事人的听证申请后,应当进行听证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指定听证主持人,确定听证的时间和地点。听证主持人必须是行政机关中与本案调查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
2) 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告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主持人等事项,并通知本案的调查人员。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时,有权申请回避。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因此,行政机关应当发布“听证公告”,公布举行听证的案由、时间、地点,以便相关人员申请参加听证和群众旁听。
举行听证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调查:
1) 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以及给予行政处罚的建议。
2)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申述自己的意见、理由,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3) 双方进行质证和辩论。
4) 主持人宣布听证辩论结束,由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作最后陈述。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结束后,主持人告知当事人阅读听证笔录,或由书记员向他们宣读听证笔录。当事人确认无误后,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听证程序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将听证笔录报送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查,作为作出有关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