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8-07
刑事责任年龄
1、未满14周岁的个体,由于缺乏刑事责任能力,不承担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个体,对八种特定犯罪行为(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量刑:
①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②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3、已满16周岁的个体,应当完全负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
1、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
①负刑事责任;
②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①负刑事责任;
②可以从轻或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醉酒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
1、直接故意:明知危害结果必然或可能发生,即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2、间接故意: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即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犯罪过失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应当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没有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其意志。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能够避免,即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其意志。
3、不可抗力:即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不可能排除或防止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其意志。
4、意外事件:即没有认识到、也不能够、不应当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其意志。
刑事犯罪客体是指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
刑事犯罪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其中,“作为”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指行为人未尽到特定义务而构成的犯罪行为。
对于“不作为”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即由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所规定并为刑法所认可的义务,任何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都必须履行这种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承担的义务;
3.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4.基于法律行为承担的义务。
伤害构成犯罪,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然而,如果你认罪并积极赔偿,量刑可能不会很重,很有可能宣告缓刑。
相关法律知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
第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民间纠纷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民间纠纷时,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条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范围内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