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6
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而精神病患者的境遇也成为社会稳定和人权保障的重大问题。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单靠一个制度无法完善,需要医学、法律和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对于精神病患者实施的侵权行为,无论对被害人还是精神病患者家属来说都处于弱势,但是精神病患者的人权依然需要重视,不能因为其不能正确表达意志而漠视其作为人的权利。在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法律的正义及秩序价值至关重要,修正目前刑事诉讼中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问题有利于确保精神病人刑事诉讼活动公正、公开、高效地进行,保证强制医疗制度的有序运作。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实施一年以来,各地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案件数量明显增多,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安康医院等治疗机构,面临接收精神病患者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结合地方情况,由卫生部门负责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民政部门提供财政支持,公安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并设立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基金,探索社区服刑结合住院治疗等多种方式管理精神病患者的强制医疗。
启动强制医疗程序的前提是精神医学鉴定,但是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医学鉴定,谁有权提起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呢?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鉴定由侦查机关主导,当事人和辩护人有权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但是否同意由侦查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没有强制效果。这使得犯罪嫌疑人可能失去被鉴定的权利,不仅使得当事人的人权得不到保障,而且也使得审理的公信力下降。为了符合控、辩、审三方平等对抗的诉讼结构,体现鉴定的客观公正,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应平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对精神病鉴定的提起权,由法院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准许的决定。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强制医疗申请后,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然而,法官缺乏法医学专业知识,无法从法医学角度对被告人的精神状态作出判断,导致法官无法凭借经验、伦理、常识等做出是否实施强制医疗的裁判结果。同时,由于鉴定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差异,造成了对同一当事人前后鉴定结果截然不同的情况,导致重复鉴定时有发生。为了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判决的客观性、权威性,法院可以吸收精神病专家陪审员、精神病医师以及其他相关专家组成合议庭进行裁决。
目前,刑事强制医疗的解除方式主要有法院依职权主动解除和被强制医疗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两种模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法院并没有直接监管精神病或是由于监督不到位,很少以职权解除,更多的情况是由被强制医疗机构出具评估意见后向法院申请解除强制医疗。另外,精神病病情的反复性也是一个令司法人员和家属担心的问题,一些家属可能不愿意申请解除强制医疗,这给负责强制医疗的机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此外,一些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患者相对稳定后又与家人失去联系,同时我国也没有规定强制医疗的最长期限,使得出院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法律明确具体规定解除强制医疗的条件和程序,以及后续的看管和治疗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