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7
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来解决。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单靠一个制度无法完善。对于精神病患者实施的侵权行为,无论对被害人还是患者家属来说都处于弱势。然而,精神病患者的人权依然需要重视,不能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表达意志而忽视其作为人的权利。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修正有利于确保精神病人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公开和高效进行,保证强制医疗制度的有序运作。
精神医学鉴定是启动强制医疗程序的前提。然而,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医学鉴定,谁有权提起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呢?目前的法律规定倾向于由侦查机关主导。然而,这使得犯罪嫌疑人可能失去被鉴定的权利,不仅使得当事人的人权得不到保障,也降低了审理的公信力。因此,应平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对精神病鉴定的提起权,并由法院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准许的决定,以确保鉴定的客观公正,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强制医疗的申请后,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然而,由于法官缺乏法医学专业知识,无法从法医学角度对被告人的精神状态作出判断。同时,鉴定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差异导致了对同一当事人前后鉴定结果截然不同的情况。因此,建议法院吸收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专家组成合议庭,以确保裁决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目前,刑事强制医疗的解除方式包括法院依职权主动解除和被强制医疗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然而,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法院没有直接监管精神病或监督不到位,很少以职权解除。此外,精神病病情的反复性也给相关机构带来了经济负担。同时,一些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患者相对稳定后又与家人失去联系,且我国没有规定强制医疗的最长期限,导致出院难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需要法律明确具体规定解除强制医疗的条件、解除程序的提请人、后续看管和治疗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