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实用方法有哪些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10
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时,由于审计环境的改变,审计线索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审计人员必须调整审计思路、摸索出一些新的实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效的审计方法。
方法一:操作日志审计法
1. 操作日志的定义
操作日志是指对进入会计软件中的所有操作进行实时跟踪记录,以确保所有经授权或未经授权的接触和修改活动都有可追溯的记录,类似于飞机的“黑匣子”。操作日志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电算化审计留下线索。
2. 操作日志的内容
操作日志应包括以下内容:操作人员工号、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日期、进入时间、退出时间、使用模块名称、运行状态等。通过记录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各种操作,操作日志文件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操作日志也便于加强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部监督、控制和审计,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线索。
3. 操作日志的分类
为了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操作日志应包括机制操作日志和手工操作日志。机制操作日志是由会计软件系统自动生成的,记录了系统自动执行的操作。手工操作日志则由上机操作人员手工如实填写,记录了人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4. 操作日志在审计中的应用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前应仔细阅读操作日志,并对其中的特殊情况进行记录,作为审计证据保管。通过操作日志,审计人员可以发现一些特殊情况,如反复核、反登账、反结账、日志短缺等,从而加强对账户调整的监督。在查账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操作日志中的线索和蛛丝马迹来验证账户情况的真实性,防止因人为调账而带来的损失。操作日志的应用可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方法二:突击审计法
1. 传统审计方法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审计工作都会事先拟订审计工作方案,并发送审计通知书给被审计单位,要求其提前准备相关资料。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成本,但被审计单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账务调整,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地看到被审计单位真实的财务资料,从而产生审计风险,难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此方法只适用于手工会计,因为手工操作下要调整账簿需要较长时间,并且往往会留下痕迹。而在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账簿进行大幅度调整,而且不留痕迹。
2. 突击审计法的应用
为了解决传统审计方法的不足,审计部门可以尝试采用突击审计法。突击审计法指的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前,不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目的、内容和日期,直接对其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辅助审计软件将被审计单位的电脑原始账务数据拷贝下来,并按照事先拟订的审计工作方案要求进行有效审计。采用突击审计法可以有效防止人为调账现象的发生,提高审计工作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方法三:账外账审计法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普及和会计人员财务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种新的问题:部分单位和会计人员利用电脑做几套账来应付不同部门的检查,给国家税收、财政预算和项目投资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 账外账审计法的应用
为了有效防止和降低因账外账而导致的损失,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清查所有账簿:审计人员有必要打开会计软件上的每一套账簿,逐套进行清查,以发现不同账簿之间的勾联关系,实施有效的审计。- 清查计算机内所有程序和数据:一些单位在同一台电脑上装有多套财务软件,他们会根据需要将某一套公开供检查,而将其他几套隐藏起来。审计人员有必要借助工具软件将电脑中的所有程序和数据都打开,逐个进行清查,以找出账外账的藏身之处。- 清查财务部门所有计算机:部分单位财务部门配备了多台计算机,并在不同的计算机中存放不同的账簿,以应付不同部门的检查。审计人员应将财务部门的每台计算机都打开,逐台进行清查,确保不留死角。- 清查所有对外报送的财务资料:为了自身利益考虑,部分单位在对外报送财务资料时可能存在差异。审计人员可以到相关部门抽取相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其中的欺诈行为,确保审计工作的安全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