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执行不要超期否则判决变成一纸空文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3-27
申请执行时效的期限和计算方法
一、申请执行时效的期限
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215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在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如果发生中止或中断情况,则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具体来说,申请执行时效的计算方式如下:- 如果法律文书规定了履行期限,申请执行时效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如果法律文书规定了分期履行,申请执行时效的期限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如果法律文书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申请执行时效的期限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二、旧民事诉讼法下的申请执行时效
对于在新民事诉讼法施行前生效的判决,根据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当事人在2008年4月1日之前申请执行的期限尚未届满,则申请执行时效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两年。
三、旧民事诉讼法下的申请执行时效已届满的情况
对于在新民事诉讼法施行前生效的判决,如果当事人在2008年4月1日之前申请执行的期限已经届满且没有申请执行的,那么在2008年4月1日之后就不能再申请执行。这是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基本原则。注: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2008年4月1日之后,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只有一种情况,即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时,诉讼时效会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会继续计算。不再适用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申请执行期限因达成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中止的情况,因为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达成和解协议会导致申请执行时效中断而非中止。附:新《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了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规定了申请执行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申请执行、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等。从中断时起,申请执行时效期间会重新计算。《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诉讼时效会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会继续计算。对照:旧民事诉讼法第219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一年(双方或一方当事人为公民)或六个月(双方为法人或其他组织)。《民诉意见》267条规定了申请恢复执行原法律文书的情况,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申请执行期限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申请执行期限因达成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中止时,中止期限从和解协议所定的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连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