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3-27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如果执行时效已经过去,尽管判决书仍然有效,但失去了强制执行的效力,变成了一纸空文。
诉讼时效的中止必须是因法定事由而发生。这些法定事由包括两大类:一是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军事行动等,都是当事人无法预见和克服的客观情况;二是其他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情况。
如果法定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但持续到最后六个月时尚未消失,则产生中止诉讼时效的效力。
中止诉讼时效之前已经经过的期间与中止时效的事由消失之后继续进行的期间合并计算。而中止的时间过程则不计入时效期间,为此,民法把时效中止视为诉讼时效完成的暂时性阻碍。
我国的诉讼时效中止的效力,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中止前已经进行的时效仍然有效,中止时效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以前计算的诉讼时效至届满为止。
根据《诉讼时效若干规定》,以下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此外,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请求的,也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最后,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也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