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证据审查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10
检察机关完善技术性证据审查机制的必要性
一、弥补司法鉴定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诉讼法规定,技术性证据占据了证据种类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涉及技术证据的案件中,占比超过一半。在相当一部分案件中,技术性证据是定案的关键依据。因此,健全文证审查机制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弥补当前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缺陷。自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施行以来,司法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不再设立鉴定机构。虽然侦查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鉴定机构,但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因此,除了部分刑事案件由侦查机关自行进行鉴定外,相当一部分司法鉴定任务落在社会鉴定机构身上。然而,由于社会鉴定机构追求经济效益,鉴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参差不齐。作为社会鉴定机构管理部门的司法行政部门无法发现社会鉴定机构出具错误鉴定甚至故意出具虚假鉴定等问题。因此,司法鉴定的质量逐渐下降。根据公安部公布的2005年大接访数据,对司法鉴定不服的问题被列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根据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在文证审查中发现的司法鉴定问题情况,2001年至2002年两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对98261件技术性证据进行了审查,发现有超过5000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和问题,问题案件比例为5.09%。而在社会鉴定机构承担司法鉴定主要任务后,问题案件比例上升到10%左右,且问题在基层更为严重。因此,健全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机制不仅可以加强对侦查机关自行鉴定的监督,还可以加强对社会鉴定机构的监督。
二、促进重新鉴定程序规范化
目前,检察机关对重新鉴定的标准不一致。有的案件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重新鉴定,有的案件是在当事人没有申请的情况下由司法人员提出重新鉴定,还有的案件是经过文证审查后认为初次鉴定存在问题而提出重新鉴定。这导致了重复鉴定和多头鉴定问题突出,一个案件常常附带多份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鉴定意见。由于各鉴定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鉴定意见也没有有效的等级划分,具体采信哪一份鉴定意见完全取决于司法人员的主观判断,很难给出让当事人信服的理由。而司法鉴定在相当一部分案件中都是关键的定案依据,往往直接决定了案件的走向,导致有些案件在不同阶段作出了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判决。根据表2中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都涉及司法鉴定,而鉴定过程几乎完全相同:初次鉴定得出一种意见,当事人不服,重新鉴定得出另一种意见,当事人再次不服,再次鉴定得出第三种意见,导致事实真相成谜,当事人不断缠诉缠访,而司法人员无所适从。因此,健全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机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审查技术性证据,为是否进行重新鉴定程序提供书面依据,不仅有利于使重新鉴定程序更加规范,防止重复鉴定过多,节约司法资源,还有利于使启动和不启动重新鉴定的理由更加充分,使当事人更加信服,帮助司法人员摆脱在面对重复鉴定和多头鉴定时的困境,防止司法人员在采信证据上的随意性。
三、协助承办人发现技术性证据问题
技术性证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如果不通过专业人员审查,作为法律专业人员的案件承办人很难发现其中的质量瑕疵。
当前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机制的现状
与技术性证据高出错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检察机关纠错补漏最有效的“杀手锏”的技术性证据审查机制至今还不健全。移送审查率低,审查随意性大,监督力度较小,相当一部分存在问题的技术性证据没有得到及时排除,直接影响了案件质量,甚至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