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09
仲裁法的修订必须与民事诉讼法的修订相配合。由于仲裁事项属于民事纠纷,仲裁证据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民事证据。因此,在修订仲裁法的同时,必须通过修订民事诉讼法为法院协助收集仲裁证据提供法律依据。此外,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院协助收集证据的程序可以参照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来进行,从而完善仲裁证据收集制度。
仲裁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需要依靠证据,为了保障仲裁的公正性,制定一套完善的仲裁证据规则是必要的。可以将仲裁证据规则的有关内容包含在证据法中,并在证据法中明确是否适用于仲裁,并设置专门章节以规定适用于仲裁的证据规则。
为了解决仲裁当事人之间相互获取证据的问题,可以通过证据推定来解决。通过推定,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的目的将无法实现,从而促使其遵守仲裁庭的提交证据命令。可以通过建立推定制度,当一方当事人拒绝执行仲裁庭的提交证据命令时,仲裁庭可以推定申请该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成立。为了保证推定的准确性,必须通过严格选任仲裁员来行使裁决权。
解决仲裁过程中证人拒绝作证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法院强制证人作证的制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该制度:明确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保障证人的权利,包括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等;明确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包括证据上的举证不能后果和额外的制裁后果;规定证人有权拒绝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况。当仲裁当事人需要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时,可以向仲裁庭提出申请,并经审查批准后,再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由人民法院依据诉讼中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向被申请证人录取证言。
为了向案外自然人、组织索取证据,应当通过立法明确法院协助仲裁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范围。具体包括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以及掌握在案外自然人、组织手中且拒绝交出的证据。当仲裁当事人需要收集上述证据时,可以向仲裁庭提出申请,并经审查批准后,将申请书递交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如果属于第二类证据,只需向相关自然人、组织发出提交证据的命令;如果属于第一类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派出审判人员亲自收集证据,并根据材料的保密程度选择将材料转交仲裁庭或通知仲裁庭有关证据的判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