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18
强制执行是当事人因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而向人民法院申请维护的司法救济手段。当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时,人民法院会尽力采取一切法律允许的执行手段,即使申请人的权利未能实现,也会依法中止或终结执行。然而,这样的中止或终结执行会导致申请执行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债权实现的可能,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救济手段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债权凭证制度的引入弥补了这一缺陷。
债权凭证制度允许债权人领取债权凭证,当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时,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再次申请执行,而且再次申请执行时无需交纳申请执行费,避免增加费用。这样,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
在执行过程中,债务人故意逃避债务、规避执行或暂时丧失履行能力等情况普遍存在。当执行无果的案件终结执行时,可能会使债务人不思如何切实履行债务,而是千方百计逃避或对抗执行,加剧了执行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债权凭证制度可以对债务人特别是自然人债务人造成心理震慑,促使其积极履行法律义务,避免逃避债务和规避执行行为的发生。
债权不能实现的情况是市场交易风险的一部分。债权凭证制度可以使债权人充分了解执行未果的原因,明确法院的职责在于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而不是保证债权人实现债权。债权凭证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债权人积极参与到执行程序中,积极举证,并改变债权人过分依赖法院的现象,增加市场风险意识,提高市场主体自我防范的能力。
全国法院可用于执行的人力物力有限,而需要执行的案件却不断增多,导致执行资源与执行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债权凭证制度可以使法院避免对那些花费大量精力但没有实际效果的案件进行执行,从而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案件执行中。
对于那些执行无果或无履行能力的案件,债权人往往采用中止执行,而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中止执行不能以结案予以司法统计。这些中止执行的案件长期悬而未决,使各级法院背负沉重的未结案负担。债权凭证制度规定符合条件的这类案件在债权人申领债权凭证后予以终结执行,使执行人员能够从无效的司法活动中解脱出来,将有限的执行能力投入到能够实现债权的案件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司法资源,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