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3-22
1.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2. 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3. 坚持程序公正原则。
4. 坚持审判公开原则。
5.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6. 在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中,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7. 重视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
8. 排除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
9. 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
10. 庭前会议归纳事实、证据争点。
11. 以庭审为中心进行审判。
12. 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
13. 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拒绝出庭或作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14. 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权利。
15. 定罪证据存疑的,应当补充调查。
16. 合议庭成员共同对案件事实负责。
17. 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委员依次独立发表意见。
18. 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不得发回重新审判。
19. 不得通过降低案件管辖级别规避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
20. 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
21. 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应当依法报请延长审理期限。
22. 建立科学的办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3. 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
24. 保障辩护人的权利。
25. 邀请旁听观审。
26. 对确有冤错可能的控告和申诉,应当依法复查。
27. 建立审判人员权责一致的办案责任制。
最高法: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科学司法理念是刑事法治的基石
从防范冤假错案的角度来看,当前刑事审判应当坚持哪些原则和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表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司法理念,是刑事法治的基石,也是防范冤假错案的基础。
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中央政法委于今年7月份下发了《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执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经过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这份意见的发布对于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强调防范冤假错案的重要性。
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是由于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要求。为了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严格执行“两法”、“两个证据规定”和相关的审判制度。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加强证据审查机制、案件审理机制和审核监督机制的重要性,以提高办案质量。
防范冤假错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诉讼程序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和各方力量共同合作。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提出,在案件审判阶段,既要重视发挥诉讼程序内部辩护律师的职能作用,重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也要依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意见》,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得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对于定罪证据确实、充分,但影响量刑的证据存疑的,应当在量刑时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此外,对于被告人适用死刑的事实证据不足的死刑案件,不得判处死刑。
《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改变“口供至上”的观念和做法,注重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除了要杜绝隐匿证据、人为制造证据的行为外,对于现场遗留的可能与犯罪有关的指纹、血迹、精斑、毛发等证据,必须通过指纹鉴定、DNA鉴定等方式与被告人、被害人的相应样本作同一认定。涉案物品、作案工具等未通过辨认、鉴定等方式确定来源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非法证据的范围,强调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对于采用刑讯逼供或其他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应当依法排除。此外,对于在规定的办案场所外讯问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全程录音录像、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都应当依法排除。这些规定有助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要求。
《意见》是对“两个证据规定”的深化、发展和完善,是防范冤假错案的综合性指导文件。为了切实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两个证据规定”和《意见》对证据制度的各项规定,始终把关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确保办案的公正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