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2-27
正当防卫的起因必须是具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是指法律不允许的行为,且构成犯罪。精神病人的侵害行为一般认为可以实施正当防卫。但并非所有的犯罪行为都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如贪污罪、渎职罪等不具有紧迫性和攻击性的犯罪。不法侵害必须由人实施,对于动物的攻击行为,原则上属于紧急避险而非正当防卫。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如果防卫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则构成假想防卫。假想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如果其主观上存在过失且刑法上对此行为规定了过失罪,那么就构成犯罪,否则为意外事件。
只有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防卫行为才具有合法性,才能对合法权益造成威胁性和紧迫性。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一般认为是指不法侵害人开始实施侵害行为的时间,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明显紧迫且待其实施后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时,可以认为侵害行为已经开始。例如,恐怖分子放置炸弹后,即使尚未引爆炸弹,也构成不法侵害;为了杀人而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即使尚未着手杀害,也被视为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是指合法权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时,即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具体表现为:不法侵害人被制服、丧失侵害能力、主动中止侵害、逃离现场、无法造成危害结果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后果。在财产性犯罪中,即使侵害行为已经完成,但如果尚能及时挽回损失,可以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例如,抢劫犯夺走他人财物,虽然抢劫罪已经完成,但防卫人仍然可以当场施以暴力夺回财物,这也被视为正当防卫。在开始时间之前或结束时间之后进行的防卫属于防卫不适时,具体分为事前防卫(事前加害)或事后防卫(事后加害)。前者被俗称为“先下手为强”。防卫不适时不属于正当防卫,有可能构成犯罪行为。
正当防卫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防卫认识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意志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等行为都不具备防卫意识。防卫挑拨是指为了侵害对方,故意引起对方先行侵害自己,然后以正当防卫为由对对方施以侵害。这被俗称为“激将法”。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早已具有犯罪意识,因此不可能实施正当防卫,但仍属于不法加害行为。相互斗殴是指双方都有侵害对方身体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没有防卫意识,因此不属于正当防卫,而有可能构成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罪名。但是,在斗殴结束后,如果一方求饶或逃走,另一方继续侵害,则可能构成正当防卫。偶然防卫是指一方故意侵害他人的行为,偶然符合了防卫的其他条件。例如,甲欲开车撞死乙,恰好乙正准备对丙实施抢劫,而甲对乙的犯罪行为并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下,甲不具备保护权益的主观意图,因此也不构成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由于侵害是由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因此只有针对其本身进行防卫,才能保护合法权益。即使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也只能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而不能对其没有实施侵害行为的同伙进行防卫。针对第三人进行防卫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假想防卫或紧急避险。
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就构成防卫过当。例如,甲欲对乙进行猥亵,乙的同伴丙见状将甲打倒在地,之后又用重物将甲打死,这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都构成防卫过当,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才属于防卫过当。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的防卫不构成防卫过当。例如,甲欲对乙实施强奸,乙在防卫中将甲打死,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围。
限度把握:
1. 不法侵害的强度:指行为的性质、对客体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对于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如果用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制止不法侵害,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当然,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2. 不法侵害的缓急: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确定防卫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要确定该行为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需要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
3. 不法侵害的权益:即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是决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为保护重大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此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为了保护轻微权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护,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也可以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
正当防卫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也是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对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其限度条件,有利于公民勇敢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与不法侵害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