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1-18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规定,一般情况下,职务侵占罪由公安机关负责管辖。然而,如果职务侵占行为发生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内部,那么立案侦查的责任则由检察机关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一般由公安机关负责进行,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外。然而,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如果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行为,可以立案侦查。对于由公安机关负责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如果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那么经过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也可以立案侦查。
自诉案件则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立案条件是指决定是否立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件,它是判明立案决定是否正确的依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进行迅速审查。如果认为存在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应当立案;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不予立案。
立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事实条件:即存在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事实条件指的是有客观、真实的证据证明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预备、实施、未遂、中止和既遂。这并不意味着证据必须确实充分,但也不能仅凭办案人员的估计或猜测得出结论。事实条件主要指的是犯罪事件已经发生,即存在犯罪的客体和客观要件。而对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的查明并不是立案的必要条件,而是立案后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问题。因此,这时的证据并不要求充分,也不要求必须抓获犯罪人,更不要求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实和情节。
2. 法律条件:即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应罚性。只有当犯罪事实确实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才能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