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0
首先,盗窃罪和侵占罪完全违背了受害人的意愿,而诈骗罪是基于受害人的受骗,不完全违背受害人的意思表示。受害人因此遭受损失。
盗窃罪和侵占罪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产生非法占有的时间点不同。盗窃罪在行为人没有占有财物时已经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侵占罪是在占有或控制财物时才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侵占罪的对象可以是遗失物、保管物或埋藏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侵占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在主观方面,犯罪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
侵占罪的犯罪对象限于三种财物: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和他人的埋藏物。
侵占罪在中国刑法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中也没有使用“侵占”一词。因此,在确定侵占罪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对“侵占”一词进行分析,因为“侵占”是侵占罪罪名中的关键词,代表了侵占罪的主要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来说,指的是动产,但不动产上的附着物,如田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的门窗等,也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此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刑法》已经在第一百九十三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