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刑时财产性刑罚如何履行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6-24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在法院进行判决后,如果没有缓刑的情况的话,就需要服刑了。而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减刑的,不过有一定要求,那么减刑时财产性刑罚如何履行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减刑时财产性刑罚的履行
一、财产性判决的执行困难
我国刑法中有200多个罪名可以适用财产刑,财产刑是罪犯应履行的刑罚之一。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财产刑的执行困难较大,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的执行也面临类似问题。为了规范这一工作,2012年的司法解释将罪犯是否积极履行财产刑和民事附带赔偿义务作为减刑、假释时从宽或从严考虑的因素之一,以激励罪犯自觉履行财产性判项义务。该司法解释的实施调动了罪犯履行财产刑的积极性,履行人次和数额明显增加,维护了刑事判决的严肃性。
二、财产性判决的现状
财产性判决是指判决罪犯承担的附带民事赔偿义务以及追缴、责令退赔、罚金、没收财产等判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产刑在刑罚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适用范围也在扩大。我国刑法中有200多个罪名可以适用财产刑,其中涉及罚金、没收财产、追缴、责令退赔等判决内容的侵犯财产型犯罪、经济型犯罪、职务类犯罪案件较多。财产刑作为一种剥夺犯罪分子财产的刑罚,对犯罪分子进行经济制裁。财产刑和自由刑一样,都是罪犯应履行的刑罚。赔偿被害人因犯罪侵犯或财物损失而遭受的损失是罪犯应履行的民事赔偿义务。追缴赃款赃物是为了挽回国家、集体和被害人的财产损失而采取的一项财产处分措施。财产性判决包括财产刑的执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的履行,以及追缴犯罪分子赃款、赃物、没收违禁品等强制措施。在财产性判决未履行完毕前,罪犯对国家或被害人都有缴纳或支付财产的义务。实际上,在刑事案件中,财产性判决的适用率较高。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财产刑的执行困难较大,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的执行也面临类似问题。罪犯有能力履行但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生效刑事裁判中的财产性判决,导致该部分判决成为“一纸空文”,刑罚执行效果不理想。大部分财产性判决并未进入实质执行程序,只有在有查扣赃款、赃物或被告人及其家属主动缴纳的情况下才正式进入执行程序。有些即使进入执行程序,也因各种原因无法执行到位,财产性判决无法实际履行,形同虚设。
三、提高财产性判决履行率的建议
财产性判决可以增加犯罪的成本,对贪利型犯罪具有重要的遏制作用。因此,财产性判决能否得到切实执行、履行关系到刑罚预防犯罪的效果。对于有财产、有经济能力却拒不执行、不履行财产性判决的罪犯,不仅刑罚目的难以实现,法律公正性也受到质疑和削弱,也不利于弥补被害人的损失和伤害,不利于缓和和消除社会矛盾。为提高财产性判决的履行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转变陈旧的刑罚执行观念,加强对财产性判决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持有“坐牢不赔钱、赔钱不坐牢”的观念,被害人因犯罪分子的行为遭受损失,其财产权益应得到法律保护。减刑、假释的目的是激励罪犯积极改造,是对积极改造罪犯的奖励性措施。罪犯有能力履行却不履行,表明其不悔罪或违法行为,与刑法设置减刑、假释制度的初衷相违背,应不予减刑或假释,或至少严格控制减刑幅度。法院和检察院应重视财产性判决的执行情况,保护被害人的财产权益,加强财产性判决的执行工作。2. 完善财产性判决与减刑、假释的关联机制。新的司法解释将财产性判决的履行情况作为可以减刑、假释的综合考察因素之一。在实践中,应明确被判处财产刑、附带民事赔偿或退赃、退赔的罪犯,在收到执行通知书后,无论其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都应如实申报。对于拒不申报或提供虚假申报的,视为故意隐瞒财产以逃避执行、履行,一般不予减刑、假释。重大立功的罪犯除外,但减刑、假释幅度应严格控制。对于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三类罪犯的“确有悔改表现”,还应考察其是否通过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等方式,积极消除犯罪行为的社会影响。对于未积极消除社会影响的罪犯,不予减刑、假释。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时,重点调查赃款去向、罪犯狱内消费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对于未退赃、未执行的罪犯进行法庭教育,告知其利害关系。对于拒不履行的,检察机关可以建议法庭不予减刑、假释或降低减刑幅度。通过将财产刑和附带民事赔偿与减刑、假释相关联,严格区分罪犯有履行能力不履行和确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促使有经济能力的罪犯积极执行、履行法院的判决,努力筹集款项并交付法院。同时,确保刑罚变更执行的公平公正,未完全执行涉财判罚并非一律不能减刑。对于确无履行能力的罪犯,只要罪犯及其亲属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家庭状况证明、监狱提供罪犯狱内亲属会见和生活消费情况的书面材料,并经确认核实,也依法办理减刑、假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