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2-08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投案自首行为,其认定单位应该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有权接受和认定犯罪分子的自动投案,并进行实供述罪行的审查。而刑事案件的审判管辖权则归属于法院(特殊案件除外)。投案自首和立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且复杂的问题,法律只能对其做原则性规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这类问题做了一些解释和细化,以明确和完善对于这类问题的准确处理,从而提高刑事审判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投案自首是否成立的认定,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正确认定共同犯罪人的自首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共同犯罪人自己的犯罪事实范围。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各种共同犯罪人在自首时应当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范围,并与其共同犯罪所起作用和具体分工相适应。
1. 主犯的自首认定:
主犯分为首要分子和主犯。首要分子包括犯罪集团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以及聚众犯罪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主犯指除首要分子外,其共同犯罪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首要分子必须交代包括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所及或支配下的全部犯罪事实。主犯必须交代包括首要分子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支配下单独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以及与其共同犯罪人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
2. 从犯的自首认定:
从犯分为次要实行犯和帮助犯。次要实行犯应当交代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与自己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帮助犯应当交代自己实施的犯罪帮助行为以及自己所帮助实行犯的行为。
3. 胁从犯的自首认定:
胁从犯应当交代自己在被胁迫或被诱骗情况下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所知道的胁迫、诱骗自己犯罪的胁迫人或诱骗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4. 教唆犯的自首认定:
教唆犯应当交代自己的教唆行为以及所了解的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后实施的犯罪行为。总之,共同犯罪人在自首时交代的犯罪事实应当包括自己实施的犯罪以及与自己犯罪事实密切相关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事实,这是由共同犯罪的特性和自首的本质所决定的。
正确确定数罪的自首关键在于判断犯罪人是否实地交代了所犯的数罪,并分别说明了不同数罪的情况。对于犯罪人自动投案并实地交代所犯的全部数罪,应认定其全案成立自首。对于犯罪人自动投案仅实地交代了所犯的部分数罪而未交代其他部分犯罪的情况,应分别予以处理。如果所犯的数罪属于异种数罪,那么其交代的犯罪成立自首,未交代的犯罪不成立自首,即自首效力仅及于实地交代的罪行。如果所犯的数罪属于同种数罪,那么应根据犯罪人交代犯罪的程度来决定自首成立的范围。其交代的犯罪与未交代的犯罪在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方面大致相当,只应认定所交代的罪行成立自首,未交代的罪行不成立自首,即自首效力仅及于实地交代的罪行。如果犯罪人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只实地交代了所犯数罪的主要或基本犯罪事实,应认定全案成立自首,即自首效力及于所犯的全部罪行。
过失犯罪的自首问题涉及到过失犯罪能否成立自首的问题。我国刑法学界有人认为,过失犯罪的犯罪事实和犯罪人容易被发现是主张刑法所规定的自首从宽制度适用于过失犯罪的自首。然而,我们认为,我国刑法第63条并未对成立自首的犯罪予以任何限制,同时刑法分则规定的所有犯罪均未被排除在成立自首的范围之外。因此,对于实施过失犯罪的行为,只要其行为符合自首成立的三个条件,应认定为自首。
准确区分自首与坦白的界限,正确认定自首回避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坦白和如何把握坦白的特征。关于坦白的定义,我国刑法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坦白指的是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自己实地交代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根据这一定义,自首与坦白存在某些相同之处:
1. 两者都是在实施犯罪之前自己交代了犯罪事实;2. 两者都是犯罪人归案后实地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3. 两者都是犯罪人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4. 两者都会在量刑时考虑从宽处罚的情节。
然而,自首与坦白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自首是犯罪人自动投案的主动行为,而坦白则是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实地交代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其次,自首与坦白在犯罪人的态度和行为上存在差异。自首表现为犯罪人对犯罪事实的坦白和悔罪,而坦白只是犯罪人被动地交代自己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因此,自首与坦白应当根据犯罪人的行为和态度来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