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0-19
根据刑法第52条的规定,罚金的数额应当根据犯罪情节来决定。具体而言,犯罪情节越严重,罚金数额应当越高;犯罪情节较轻,罚金数额应当越低。这一原则体现了罪刑相称的原则在罚金裁量上的具体体现。
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裁量罚金数额时是否应该考虑犯罪人缴纳罚金的能力。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1月15日发布的《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综合考虑犯罪情节、违法所得数额、造成的损失大小以及犯罪人缴纳罚金的能力来判处罚金。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执行判决,应当在裁量罚金时考虑犯罪人缴纳罚金的能力。
根据犯罪性质,我国刑法中的罚金主要适用于三种犯罪:
刑法第三章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其中大部分条文都规定了罚金的适用。
刑法第五章规定了侵犯财产罪,其中大部分条文也规定了罚金的适用。
刑法第六章规定了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其中约一半的条文规定了罚金的适用。此外,刑法第四章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的某些条文也规定了罚金的适用。
根据中国刑法分则有关拘役的规定,拘役适用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拘役一般适用于犯罪性质较轻微的犯罪。适用比例最高的是渎职罪,其次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犯罪性质最严重的罪行,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也可以适用拘役,但适用比例较低。
拘役多适用于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中国刑法分则中,除过失致人死亡罪外,绝大多数过失犯罪都可以适用拘役,约占全部过失犯罪的95%左右。在同一类犯罪中,适用拘役的也是一些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
中国刑法分则中,大多数设置拘役刑的条文将拘役作为最低法定刑规定。在这些条文中,拘役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也适用于本应判处短期徒刑但具有从轻情节的犯罪。此外,在规定有管制刑的条文中,大多数也规定了拘役。在这些条文中,拘役介于管制和徒刑之间。因此,除了上述两种情况,拘役还可以适用于本应判处管制但具有从重情节的犯罪。此外,在以短期徒刑为最低法定刑的犯罪中,如果具体犯罪具有减轻处罚情节,也可以判处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