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3-12-17
根据我国刑法第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若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可以被视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以及团体。
然而,对于由国家权力机关、军事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以及检察机关构成的国家机关是否应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理论上存在着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更应严格守法,若存在违法犯罪行为,同样应受到法律制裁。然而,将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可能会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当法院宣布一个国家机关犯罪并对其处以刑罚时,这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全社会对国家机关的信任危机。
此外,从实践层面来看,如果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构成单位犯罪,那么由谁来审判它们呢?是否由最高人民法院来审判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以及自己?从我国立法权、行政权以及司法权的权力分配来看,现实中并不具备这样的操作性。因此,国家机关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不同,它是民选机关,具有人民性,是基于民意产生的,同时行使着各种国家权力。因此,将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与法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悖。此外,社会为此项立法行为付出的成本巨大,甚至可能导致法律权威的丧失,得不偿失。
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出于个人私心或小团体利益而利用手中的权力触犯刑法的情况,例如行贿罪和受贿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单位犯罪,但实际上单位和单位的权力只是个别领导人谋取私利并犯罪的工具。因此,对于这些犯罪行为,实际上应当追究的是个别领导人的刑事责任,而不是单位的刑事责任。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国家机关不应成为单位犯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