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2-17
为了依法打击单位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现对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有关问题进行解释:
根据刑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如果个人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将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如果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并将违法所得私分,将按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了全面研究和准确反映司法实际情况,以下是对单位犯罪的司法解释,包括与单位犯罪有关的解释、批复、座谈会纪要和地方性法律适用意见,按时间顺序分类:
1999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自1999年7月3日生效,总结如下:
第一条:单位的定义同上述相关规定。
第二条:个人设立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将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第三条:如果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并将违法所得私分,将按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000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该批复明确: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
2002年7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涉嫌犯罪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如何进行追诉问题的批复》。该批复明确:涉嫌犯罪的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当根据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相关规定,对实施犯罪行为的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不再追诉。
2002年8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该批复明确: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2000年9月20日至2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并形成了座谈会纪要。该纪要对单位犯罪问题提出了以下意见:
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单位的内部组织不是独立地进行活动,而是以其所在单位的名义进行活动,因此其行为应当视为其所在单位的行为。但对于一些享有相对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和财产责任能力的单位内部组织,如机关里的服务中心、某些企业里实行承包制的部门等,如果不将其当作单位犯罪的主体,而是当作个人犯罪处理,是不妥的。因此,只要单位的内部组织具有相对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和财产责任能力,就可以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
认为,行为人通过签订承包合同,取得对某一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并以该企业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并不意味着所有制的改变。行为人通过签订承包协议,取得了企业的经营权,担任厂长或者经理,表明他已取得了企业主管人员的身份。他在经营活动中,不再是以个人名义从事活动,而是以承包企业的名义为该企业的利益从事活动,其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单位行为。因此,对于承包企业的犯罪行为应以单位犯罪论处。
认为,虽然检察机关在审理中将单位犯罪当作个人犯罪起诉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退回检察机关补充起诉,检察机关往往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判决中对单位犯罪的事实予以认定,只是判决书中不出现单位犯罪的字样,也不引用单位犯罪的条款。但在量刑时要考虑单位犯罪的实际情况,参照单位犯罪的法定刑决定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