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2 更新时间:2025-02-07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经法定程序的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现行法律,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四种刑法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案件较为常见。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除刑法另有规定外,可认定为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2014年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所谓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传播信息或放任信息扩散,不仅限于《解释》列举的途径,还涵盖了互联网。而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只在亲友或单位内部特定对象中吸收资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在现实生活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一般较容易理解和识别。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以高额利息或其他回报承诺直接向公众借款,就属于典型的非法吸收存款行为。
相比之下,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形式多样,经常变化,有意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相对较难识别。根据《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一些情形如下:
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通常以合法的形式经营,但缺乏真实内容或目的。因此,实际认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识别。
此外,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只有在一定数额或情节下才构成犯罪。根据《解释》第三条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集资诈骗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构成此罪需要具备三个要件,即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和达到法定数额。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似,集资诈骗罪也是当前高发的非法集资类犯罪,其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根据《解释》第四条的规定,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类似,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构成集资诈骗罪。但集资诈骗行为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社会人脉,最初采取较隐蔽的方式,即仅向特定对象集资。然而,随着集资过程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集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集资诈骗行为人而言,对集资范围多持放任态度,没有明确的集资对象,极易构成此罪。
当人员"向特定对象集资"形成一个封闭范围(即绝大部分集资对象为特定对象),一旦这个封闭范围被打开(即既包含特定对象,又包含不特定对象),则所有集资款均应认定为非法集资的数额。
因此,在向亲友或单位内部人员吸收资金的过程中,明知亲友或单位内部人员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放任的行为,或以吸收资金为目的,将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行为,都应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根据《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于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大,对于数额特别巨大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立案追诉: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或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应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构成犯罪时,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立案追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