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司法解释原文是什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犯罪法律知识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原文是什么

点击数:72 更新时间:2025-02-07

 
3068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允许正常合法的资本循环存在,但非法集资是一种庞氏骗局,是公开的犯罪行为,而且它种类比较复杂,多数为利用诱惑人的条件、异常高的回报来诈骗资金并占有。学习其认定标准就可以避免财产受损失。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相关的知识。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原文的法律术语解析

一、非法集资的概念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经法定程序的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现行法律,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四种刑法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案件较为常见。

二、各罪认定条件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除刑法另有规定外,可认定为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1.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
  4.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2014年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所谓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传播信息或放任信息扩散,不仅限于《解释》列举的途径,还涵盖了互联网。而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只在亲友或单位内部特定对象中吸收资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在现实生活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一般较容易理解和识别。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以高额利息或其他回报承诺直接向公众借款,就属于典型的非法吸收存款行为。

相比之下,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形式多样,经常变化,有意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相对较难识别。根据《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一些情形如下:

对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通常以合法的形式经营,但缺乏真实内容或目的。因此,实际认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识别。

此外,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只有在一定数额或情节下才构成犯罪。根据《解释》第三条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构成此罪需要具备三个要件,即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和达到法定数额。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似,集资诈骗罪也是当前高发的非法集资类犯罪,其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根据《解释》第四条的规定,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1. 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导致集资款无法返还;
  2. 肆意挥霍集资款,导致集资款无法返还;
  3. 携带集资款逃匿;
  4. 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5. 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
  6. 隐匿、销毁账目,或进行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
  7. 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
  8. 其他可以认定为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类似,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构成集资诈骗罪。但集资诈骗行为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社会人脉,最初采取较隐蔽的方式,即仅向特定对象集资。然而,随着集资过程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集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集资诈骗行为人而言,对集资范围多持放任态度,没有明确的集资对象,极易构成此罪。

当人员"向特定对象集资"形成一个封闭范围(即绝大部分集资对象为特定对象),一旦这个封闭范围被打开(即既包含特定对象,又包含不特定对象),则所有集资款均应认定为非法集资的数额。

因此,在向亲友或单位内部人员吸收资金的过程中,明知亲友或单位内部人员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放任的行为,或以吸收资金为目的,将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行为,都应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根据《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于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大,对于数额特别巨大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三)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立案追诉:

  1. 发行数额在500万元以上;
  2. 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有效证明文件或相关凭证、单据;
  3. 利用募集的资金进行违法活动;
  4. 转移或隐瞒所募集资金;
  5. 其他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四)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或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应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构成犯罪时,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立案追诉:

  1. 发行数额在50万元以上;
  2. 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擅自发行致使30人以上的投资者购买了股票或公司、企业债券;
  3. 不能及时清偿或清退;
  4. 其他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延伸阅读
  1. 非法集资业务员集资多少立案
  2.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破产法新司法解释依法规范审理破
  3. 非法集资担保人承担责任吗
  4. 非法集资罪的司法解释(二)
  5. 个人非法集资入刑标准

互联网金融热门知识

  1. 互联网支付的风险如何规避
  2. 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信息要定期查验吗
  3. 如何理解网络支付
  4. 非法集资应当依法追缴的过程是什么
  5.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原文是什么
  6. 非法集资p2p投资本金可以追回来吗
  7. p2p平台的第三方支付流程具体是怎样的
互联网金融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