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2-14
共同犯罪是一种特殊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其特殊性首先体现在犯罪的共同性。共同犯罪与单个人的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各个犯罪人在犯罪中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其中某个人的行为往往并不构成犯罪,只有数人的共同行为才是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行为。因此,在对共同犯罪定罪时,首先需要解决共同犯罪作为一个整体犯罪的定罪问题,从而界定共同犯罪的处罚框架。其次,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根据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分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等来认定各自应当受到的刑法处罚。
主犯必须对共同犯罪承担全部责任,而对于直接参与实施犯罪的从犯、胁从犯等,也要施以相应的刑罚。然而,对于那些不直接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人,无论其表现为帮助还是教唆,其行为本身并不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对这样的行为加以处罚,可以说是一种刑事责任的扩张,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犯罪情况来确定是否定罪。
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参加共同犯罪时,不论其分工如何,参与程度如何,所有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总是有机联系的。在整个犯罪的链条中,这些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和所发生的犯罪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这些共同犯罪行为是犯罪结果发生的共同原因,也是判定共同犯罪人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和依据。
共同犯罪行为与单独犯罪行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单独犯罪行为都是由我国刑法分则加以明文规定的。因此,对于单独犯罪,只要直接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分子定罪即可。而共同犯罪行为除实行犯的行为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以外,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例如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都是由刑法总则规定的。只有将这些行为与实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解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
1. 实行行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行为指的是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个实行犯,那么该实行犯的行为与单独犯罪无异。当有两个以上的实行犯时,并不要求每个人的行为都独立地完全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只要他们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即可。
2.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指的是组织犯所实施的指挥、策划、领导犯罪的行为。这些行为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而是由刑法总则规定的。在某些犯罪中,组织行为直接被规定为犯罪,例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然而,在其他犯罪中,例如抢劫集团,其中首要分子有的只在幕后起组织作用,不直接实施抢劫行为,其组织行为不属于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对于这种实施组织行为的首要分子,必须将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与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认定。
3. 教唆行为:教唆行为是指能够引起他人实行犯罪的意图的行为。教唆行为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因此,只有将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教唆犯的定罪问题。
4. 帮助行为:帮助行为是指为其他共同犯罪人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行为。帮助行为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因此,只有将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帮助犯的定罪问题。因此,在给各共犯定罪时,需要具体分析以上四种共同犯罪中的行为,以准确确定罪名。
在定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共同犯罪人明知共同犯罪行为会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在主观上具有一定犯意联系,这种犯意联系将各共同犯罪人的思想沟通,成为共同犯罪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给各共犯定罪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