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2-21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行为既从客观上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免受损害,又从主观上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不具有违法犯罪的心理状态。正当防卫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有本质区别,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
刑法规定了对不法侵害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我国公民的一种权利。正当防卫的作用在于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紧急状态下,每个公民起来积极实行自卫、勇于帮助他人、维护国家的利益、与不法侵害作斗争是十分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公民充分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既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又是公民的道义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应当予以表扬和鼓励,而逃避同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则是纵容犯罪,应当受到谴责和纪律处分或法律责任。对于负有维护社会治安责任的人民警察等特定义务人员,不进行斗争就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不作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采取的方式是防卫人直接与不法侵害人作斗争,并使其受到一定的损害。为了保证正当防卫权利的正确行使,法律规定了以下四个条件: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不法侵害的范围包括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公共利益指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等。只有在这些合法权益遭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与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问题密切相关的。这两种行为从外表上看可能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要件,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相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例如,某妇女用剪刀扎死强奸自己的犯罪分子,虽然从外表上看似乎构成杀人罪,但实际上是正当防卫的合法行为。又如,某民航班机在飞行途中遇到恶劣天气,为保障旅客生命安全,飞行员被迫抛出过重的行李和物品,虽然从外表上看似乎构成故意毁坏财产罪,但实际上是紧急避险的合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