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解读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05
食品召回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国际通行的一种食品安全事后监管有效措施。既可以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保障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又能够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主体,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行为,从而全面提高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鉴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危害以及迅速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国家质检总局于8月27日正式颁布实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的名义出台食品召回相关办法。《规定》的出台,直接推动了食品召回制度在国内食品市场的规范运行。
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明确定义,广泛覆盖
明确的定义和措施
根据《食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生产者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采取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的食品安全危害。不安全食品的定义包括已经或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如已经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以及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分但未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此外,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安全食品。
广泛覆盖的食品行业和企业
《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数量庞大的食品行业和企业。目前,我国共有28大类525种食品纳入了食品安全质量准入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用于统一收集、分析和处理与食品安全危害有关的信息,以确保所有食品都纳入召回范围。
遵守规定的要求
根据《规定》,在中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食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必须遵守该规定。这意味着生产和销售领域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此外,食品进出口召回管理也需要遵守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进出口食品适用《规定》,但由于进出口食品具有特殊性,因此在遵守《规定》的同时,还需要遵守其他相关规定。
危害调查和信息记录
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
根据《规定》的要求,判定食品是否属于不安全食品需要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此外,食品生产者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他们需要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产品标识等信息,同时还需要保存消费者投诉、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记录以及食品危害纠纷信息等档案。这样一来,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和质监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事发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