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骗用7万元买保健品,什么是假冒伪劣保健品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利 > 自主选择权法律知识

老人被骗用7万元买保健品,什么是假冒伪劣保健品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0-05-25

 
104284
独自在家的老人经常被骗,近日成都一老人被以买保健品名义被骗去7万元。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老人被骗用7万元买保健品,什么是假冒伪劣保健品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81岁的黄*丽(化名)和82岁的老伴在成都一小区独自居住。前年,两人听了一次讲座后,开始半信半疑地先后八次买下近千瓶保健品,一共花费了7万元积蓄。

3月18日,指着一天前刚花了9千元购买的6种“治愈药品”,黄*丽说,明明就对以前购买的药品产生怀疑了,听到别人一说可以治病,还是买了。

华西都市报热线96111曾多次接到有关投诉,称一些商家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记者跟随市民前往一家保健品公司暗访发现,商家通过诱导式提问、体验仪式化、喊口号、精心布置会场等方式营销。

对此,副主任医师唐-炯说,保健品与药品不同,疗效不确切,本应作为营养素补充。目前,市面上的确存在虚假宣传保健品作用的现象。

宣传的保健品疗效都神乎其神。

老人讲述

商家体检说“癌症先兆”

医院一查“胆固醇偏高”

当日上午,成都驷马桥路一小区,黄*丽一边述说着8次购买保健品经历,一边不停地从客厅、卧室搜出近千瓶保健品,不一会,桌上就堆满了近千瓶保健品,其中,有些箱子还没开封过。

初次购买

销售付打的费陪老人回家取钱

“每种药都吃不过三个月,吃着吃着就怀疑上了”,尽管如此,3月17日,她又花了9千元买下6种“治愈药品”,用于治疗糖尿病、癌症,缓解视觉疲劳,补肝……“收据上还写的是管理服务费,让我很纳闷”。

这是黄*丽和老伴第八次购买保健品,对保健品的兴趣始于前年的一堂讲座。那日,黄*丽收到一张传单,按照地址到往位于顺城大街的一座大厦。免费听了一堂讲座后,她拎着免费得到的一副眼镜、一盒鸡蛋、一袋大米,正要回家,工作人员劝说检查身体。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血液循环不好,黄*丽一听,“觉得好像是有点”。随后,一名声称大学教授的男子走来,拿出一瓶药,说成分取自牦牛鞭、山药等名贵药材,4000元。“慌了神”的黄*丽想要买但苦于没带够钱,工作人员自掏腰包,付了打的钱,陪她到家中取出钱。

留下了电话号码后,黄*丽收到了更多传单,接到了更多电话。看着她换着花样买回保健品,老伴也跟着加入,两年来,两人先后花费7万元。

保健品商家送给老人的礼品。

购买遭遇

被称呼“爸妈”小礼品频繁送

“用掉了养老钱的三分之一”,儿子认为他俩着魔了,两人也时常互相埋怨。

因为购买保健品,两人认识了许多年轻人,“他们能说会道,大大方方,在会场上能歌善舞”。过年期间,在一间容纳几百位老人的会场上,两个年轻女孩子走上台,响亮地喊着,“妈妈爸爸,给你们拜年了。”

买保健品的同时,两位老人也收到了商家分次赠送的小礼品——桌上的透明盒里装着一叠1毛崭新纸币,脖子上挂着“价值四千元”的乌木情侣项链,两个空气净化器尚未开封,此外盆子、杯子等小物品更是不计其数。“收到小礼品时还是很开心,不过,我买保健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健康。买回来会怀疑,但只要下次,一跟我说,可以治病,就忍不住”。

黄*丽说,自己没有特别的大病,只是关节痛,记忆不好,一些健康指数偏高,老伴则是易失眠,起夜勤,“最多一晚起夜6次”,这与他们在保健品商家处做的身体检查结果有出入。一次,黄*丽在保健品商家处查出“有患癌症的前兆”,随后,在公立医院查出,仅是胆固醇指数偏高。

记者核实

没有生产厂家产品针对老年人

虽然已对过去购买的保健品产生了怀疑,但听说保健品有治疗作用,黄*丽就会忍不住购买。那么,她花了9千元购买的保健品究竟有没有效呢?记者看到,她是向一家贸易公司购买的保健品,包装上只写着产于山东,没有写明生产厂家。

黄*丽平时是与一位曾姓先生联系,拨通电话,确定他确为公司工作人员后,记者以黄*丽子女身份咨询保健品的疗效,对方没有应答,反复询问,对方始终保持沉默,1分钟后,挂掉了电话。

随后,记者亮明了身份,对方回应,公司针对老年人办理会员卡,办理后可以享受吃住行方面的服务,保健品也是服务项目之一。对于保健品的具体作用,他称不清楚,需请负责人解答。截至记者发稿前,没有联系上负责人。

目前,成都市成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

记者暗访

兜售“专利钥匙”

“贴在哪里就能治愈”

此前,华西都市报96111曾多次接到有关投诉,称商家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为什么一些老年人掏空了家底不断购买?商家是怎么营销的?3月9日中午12点,华西都市报记者跟随62岁的市民李*丽(化名),前往一家位于一环路西一段的公司进行了暗访。

排队体验

热床体验前后休息30分钟

62岁的李*丽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天到这家公司体验“热床”。一进门,负责人看到记者,便问道,“你是跟谁来的,来这干嘛?”得到允许进入后,记者看到,一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会议室,坐着30多位老年人。会场里放着多个玻璃水罐,罐里装着石头,泡着水,李*丽说,这是矿物质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时不时地前来打水喝。

前来听课的老人背后,还有十余个老人躺在一张挂着电子仪器的床上,盖着被子。这便是李*丽前来体验的“热床”,工作人员称,有发热解毒祛风湿风寒等作用。一张告知书上提示,体验前,需休息30分钟,喝一杯水,穿白色纯棉衣服,正确了解体验产生的好转反作用,一次体验时间为40分钟,体验后休息30分钟。“热床”售价1.7万,体验免费,李*丽前去取号,得知要等到下午1点半才有床位。

讲座现场

主持人组织老人一同喊口号

几分钟后,一位男主持人拿起话筒,开始了讲座。他说,在这,每天有四五百人前来体验。有病、体弱的老年人,需要的不是药品,是保健品。接着,他手拿一个铜钱状木制品,为大家介绍一种“获得发明专利的钥匙”,称贴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可以得到治愈。为了逗乐,他拿出一个女士内衣,将“钥匙”贴上,穿在身上,台下一片笑声。

主持人说,讲课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体验只能做三天。随后,他开始提问:“人过了70岁,可能会走路不稳,容易感冒,还会怎样?”台下的老人则回应述说着自己的身体不适……

半个小时后,讲座进入尾声,他再次招呼,“不许动,来,我们来一起喊口号,有一个人不齐,就要重来。”接着,大家齐声喊起来,“天天净血管,通畅有弹性,天天净血液,新鲜有氧气……天天吸收负离子,新陈代谢有活力,有活力”。

在记者亮明身份后,公司负责人回应,公司经营范围为医疗器械,技能培训,食品、机械设备等,老人体验、购买自愿,合乎规范。

医生揭秘

保健品不能治病只是营养补充

对于李*丽体验的“热床”,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唐-炯说,风湿为民间说法,可以通过红外烤灯等物理方式治疗,“一些商家换种说法,就将售价翻倍,其实,效果差别并不明显”。对于主持人宣称的“钥匙”贴哪治哪,他说,“这不可能。即使是药物,透过皮肤、血液渗透,都不一定起效。”

唐-炯说,老年人的慢性病症状与气候、营养状态有关。据他观察,一些老年人吃保健品时,正好当时状态比较好,便认为是有了效。其实,这是把没有关系的现象关联。老年人由于本身消化、吸收、代谢能力下降,导致体内营养素缺乏。在国外,保健品更像是营养补充剂,老年人应依照医生根据不同阶段开出的配方,前去购买,补充所缺元素。在国内,一些商家将保健作用与治病混为一谈,虚假宣传保健品作用,售价也过高。保健品与药品不同,疗效不确切,许多保健品商家生产的也是同一种保健品。对于有确切治疗效果的产品,制造者一般都愿意申请药品专利,从而获得专利保护期内的垄断权。

【法律解读】

假冒保健品

是指不法商家逼真地模仿某正规保健品的包装及内容,所生产出来的复制品。这类假冒产品的外包装和内容物(如胶囊、片剂、液体等)的外观与被模仿的正规产品几乎完全一样,但内容物的成分配方却与该保健品差异很大,有些甚至对身体还有害。不法商家生产假冒保健品的目的是冒充该正规保健品销售而获利。

伪劣保健品

是指不法商家在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没有履行任何审批检验手续的前提下,私下生产并销售的伪劣产品。这类产品从包装的品牌、产品名称、功效、成分、生产许可证号、批号到产品内容物都是造假者虚构的,并没有完全仿冒市场上的某种产品。有些伪劣保健品可能会套用市场上某正规保健品的批号或许可证,但名称等其他信息都与该正规保健品不同,这些都称为伪劣保健品。

假冒保健品与伪劣保健品两者的区别是:假冒保健品是以模仿某正规产品而生产的冒充品;伪劣保健品则是自己虚构产品包装、信息内容而生产的劣质品。

延伸阅读
  1. 销售假保健品如何处罚
  2. 老人被忽悠买保健品是否属于消费欺诈
  3. 消费者起诉商家索赔欺诈案件
  4. 药店销售三无保健品如何处罚
  5. 遭遇虚假保健消费者怎么办

消费者权利热门知识

  1. 申请退货时赠品应如何处理
  2. 电商故意发错货消费者如何维权
  3. 游戏消费如何维权
  4. 买电影票商家调整场次取消怎么办
  5. 网购发生纠纷归哪个法院管辖
  6. 市场欺诈行为包括哪些
  7. 标签不规范是否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
消费者权利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