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案与立案的关系是什么
点击数:66 更新时间:2024-09-02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受案与立案的关系是什么?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受案与立案的关系
受案的定义和范围
受案,也称为受理,是指法院接受诉讼主体提交的材料并进行初步审查的程序。在刑事案件中,只要有人报案,法院会进行形式上的审查,但不会立即立案。在民事案件中,受理是指法院对诉讼主体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符合职责范围且手续基本齐全的情况下接受案件。
立案的定义和条件
立案是指法院对已受理的案件进行进一步审查,并确定其符合受案范围,需要作为案件审理或调查的一道法律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存在犯罪事实。2. 该犯罪事实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立案的情形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能立案;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不起诉或宣告无罪:1.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的。2.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 依刑法告诉乃论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 被告人已经死亡的。6.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受案和立案的程序
司法机关对于控告、检举或者自首的材料,应按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如果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应当移送给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控告人或检举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应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再移送给主管机关。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应当立案。一旦立案,一般案件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开始侦查,自诉案件则由人民法院直接审理。如果没有犯罪事实,或者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就不会立案。
司法机关的责任和作用
司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承担着打击各种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任务。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司法机关应主动立案侦查。立案是诉讼活动的开始阶段,标志着司法机关对犯罪案件或民事纠纷进行侦查或审理的决定。通过受案和立案的程序,司法机关能够有效履行其职责,确保公正的司法活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