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证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12-18
伪证罪的立案标准
一、伪证罪的定义
根据《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第九条规定,伪证罪是指在侦查、审判过程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有意图陷害他人或为他人隐匿罪证,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或者是国家工作人员为严重经济犯罪分子销毁、隐匿罪证、制造伪证的行为。
二、伪证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上述规定,当伪证行为具备以下情形之一时,应予立案:1. 伪证行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轻罪重判;2. 伪证行为足以使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或重罪轻判;3. 伪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4.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经济犯罪分子销毁罪证或者制造伪证;5. 由于伪证行为,致使他人自杀或精神失常;6. 伪证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三、立案标准的解释
1. 伪证行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轻罪重判的:指伪证行为的结果可能导致他人被错误定罪或受到不当刑事处罚,严重损害了其合法权益。2. 伪证行为足以使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或重罪轻判的:指伪证行为的结果可能导致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或减轻刑罚,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3. 伪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的:指伪证行为导致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冤案、假案或错案,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经济犯罪分子销毁罪证或者制造伪证的: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特权,为经济犯罪分子销毁犯罪证据或制造虚假证据,严重破坏了法治原则和社会公平正义。5. 由于伪证行为,致使他人自杀或精神失常的:指伪证行为的后果导致他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包括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侵害了个人身心健康和人权。6. 伪证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指伪证行为可能导致其他严重不良后果,如社会公共秩序混乱、社会信任受损等,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四、结论
根据上述立案标准,当伪证行为符合其中任何一种情形时,检察机关应依法立案追究相应的伪证罪行,以维护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