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4 更新时间:2024-12-01
根据《民诉意见》第183条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二审法院可以追加第三人进行调解,但是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具体而言,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未参加诉讼的情况下,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予以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就得发回一审法院重审。唯一的例外是,发回重审的裁定书不应列应当追加的当事人。
一审和二审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是由于审判依据和审判任务的不同所导致的。一审程序的审判依据是对行政案件的一审管辖权,其性质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而二审程序的审判依据是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下一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权,其性质是对第一审裁判合法性的审查,旨在最终解决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的特定争议。
第二审程序是基于当事人行使上诉权而发生的,而第一审程序是基于原告行使起诉权而发生的。
一审法院审查的对象是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仅对所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相关的行政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而二审法院审查的范围除此以外,还包括对一审裁判是否正确的审查,即二审程序中的审查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和一审裁判的双重性审查。
一审中的原、被告地位是固定的,并且有资格限制。提起诉讼并引起第一审程序的原告即是行政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二审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不固定,没有资格限制,原审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既可以充当上诉人,也可以充当被上诉人。
一审法院一律实行开庭审理,包括公开和不公开开庭审理。而二审中,除应采取开庭审理方式外,人民法院还可以实行书面审理,前提是认为事实清楚。
一审判决针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质量,可以作出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撤销判决、确认判决、限期履行法定职责和变更判决等。而二审判决则限于维持原判和依法改判两种方式,并可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审。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因此,二审的审理期限比一审期限少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