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2-01-19
1997年,原告* *公司成立了中文原创作品发布网站,并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大量的网络原创作品。原告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获得了已发布作品作者的授权,从而获得了自行出版和许可第三方在全国范围内出版作品的独家出版权。然而,原告发现被告某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网络人生系列丛书》中擅自收录了9篇原告网站上发表的具有独家发表权的文章。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其专有出版权的行为,停止销售、销毁上述图书,并在知名媒体发布公告赔礼道歉。
被告辩称,在原告与作者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之前,《丛书》的编辑已通过电子邮件与作者或相关作品发表的网站取得联系,并取得了出版授权,不存在原告主张的侵权问题。为了证明这一主张,被告向法院提交了作者授权的电子邮件界面的硬拷贝和软盘5张,以及《丛书》的编辑之一的相关网站。
其中,1999年6月16日刘与的电子邮件联系中写道:“您好,我将在我的一本网络文化书籍中,选择您网站上的文章和在其他网站上署名的文章。我会在文末注明。为了尊重您原创作品的版权,避免以后发生纠纷,特写信请求允许选择署名的文章。希望能及时给你回复。” 原告回复:“你好,在此授权我网站的作品可以转载到你的书中。但是请告诉我你会转载哪些文章。另:书出来后请给我寄一本样书。”
原告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出异议,认为上述证据中所述的信息和日期很容易被普通计算机技术人员伪造和捏造。此外,陈某在法庭上提交了书面证词,其中陈某否认他向被告授权。
本案审理中关于证据的核心争议是:上述证明汇编作品编辑获得授权的电子邮件能否被法院受理并进入审理程序?如果这些电子邮件被接受,它们的证明力是什么?能否证明《丛书》的编写者在原告面前取得了本案所涉文章作者的合法授权,被告在发表时尽了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前者是采纳电子证据,后者是接受电子证据,这恰好构成了法院采纳电子证据的两大任务。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如何采纳电子证据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也有不同的做法。一种观点认为,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证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本质上都属于证据基础,传统证据的采纳标准仍然可以直接延伸到电子证据。有人把这种遵循传统法律精神解决电子证据新问题的“旧瓶装新酒”的做法称为“遵循传统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存在差异,法官在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时必须给予新的特殊考虑。这反映了人们对电子证据的特殊关注,这似乎暗示了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因此也被称为“歧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