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2-25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告送达需要满足以下两种情形之一:(1)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2)没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至第九十一条规定的其他送达方式无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人。
为了防止公告送达的滥用,立案时应进行严格审查:
1. 当事人在立案时应提供双方当事人当前的详细地址情况和联络方式。
2. 送达时未找到被送达人或者邮寄送达诉讼文书被退回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宜直接采取公告送达。
3. 被送达人下落不明需要有证据材料证实。被送达人下落不明应该有公安部门或其单位、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证明材料予以证实,必要时要对被送达人的近亲属进行调查询问,不能仅凭起诉人主张被送达人为下落不明而确定被送达人下落不明,然后采取公告送达。总之,应积极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实现,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尽量慎重使用公告送达方法。
公告送达的目的是让受送达人通过公告了解所送达的诉讼文书的主要内容、相应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公告送达的公告内容应明确说明起诉或上诉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及不答辩的法律后果;传票的公告应说明出庭地点、时间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判决书、裁定书的公告应说明裁判主要内容,如果是一审案件,还应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为了避免因同名而引起误会,公告内容应尽量加注包括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有利于受送达人获取信息,增强公告的社会效果,同时避免给同名同姓的案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公告送达应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记明适用公告送达的原因是为了审查适用公告送达理由的合法性;记明公告送达的经过是为了审查公告送达过程的合法性。在案卷中应有送达过程的记载,例如在受送达人可能的住所地、工作地、亲戚朋友聚居地张贴公告的方式进行送达,除公告底稿及正本外,案卷中必须附有将公告张贴于上述地点的回执证明;对于登报公告的,应将该公告所在的报纸版面复印装卷。
公告送达与其他送达方式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受送达人获悉法院送达的公告内容。根据民诉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一般做法是:
1. 对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如果知道受送达人活动在特定的区域,可以在该区域的主要公共场所张贴公告;如果无法知道受送达人活动区域,可以通过省级以上的报纸公告。
2. 对于没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可以在法院公告栏、受送达人可能的住所地、工作地、亲戚朋友聚居地张贴公告,或者采取报纸公告。
3. 对于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
总之,选择最适合的公告送达方式,最大限度地将诉讼文书传送给被送达人,才能实现公告送达的目的。
并非所有的诉讼文书都可以采用公告送达,适用公告送达时必须审查所送达的诉讼文书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范畴。根据民诉法的规定,可公告送达的诉讼文书包括起诉状或上诉状副本、判决书、裁定书及传票等法律规定的其他可送达的诉讼文书;不可适用公告送达的包括调解书、执行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的履行通知书及支付令等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可公告送达的诉讼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