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3-12-28
执行救济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或第三人因执行机构的违法或失当执行而受到侵害时,法律上给予其救济的制度。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有各自的执行救济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两种执行救济制度,即执行异议和执行回转。
执行异议是指案外人在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向执行法院提出的异议。执行异议解决的是执行标的权利归属问题,属于实体问题。执行异议的提出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如提出时间、主体和理由等。
执行异议的审查方式一般为书面审查或召开听证会。执行法院可以采取保全措施,但不得进行处分。经过审查,如果异议不成立,法院会驳回异议并继续执行。如果异议成立,法院会停止执行并解除相应的执行措施。
执行回转是指执行完毕后,因原执行根据被撤销,而由法院将已被执行的财产交还原执行债务人,恢复到原执行程序开始前的状态。执行回转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原执行根据已执行完毕、原执行根据被依法撤销等。
执行回转需要有新的执行根据,并由法院根据新的执行根据做出相应的裁定。如果原执行债权人不主动履行新的执行根据和执行回转的裁定,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西方国家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中存在两种执行救济方式,即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
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包括执行异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在程序上违法时,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执行异议的主体包括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事由包括违法执行行为等。
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对执行根据所确定的实体债权债务或执行标的物存有争议时,可以向执行法院提起异议之诉。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的具体目的和要件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保护债务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在执行救济中,债务人和第三人提出异议之诉时,一般不会停止执行,除非法院认为必要或提供相当的担保。如果异议之诉被驳回,执行程序会继续进行。如果异议之诉被判决成立,执行程序会停止并撤销或变更已执行的部分。
总的来说,执行救济制度在我国和西方国家都起到了保护当事人权益的作用,但具体的救济方式和程序有所不同。
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和第三人可以通过异议之诉来请求救济。除了债务人和利害关系人外,债权人也可以提起执行异议。然而,如果当事人和第三人无法通过异议之诉获得救济,他们可以寻求其他救济方式。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救济方式:
当债权人拥有执行标的物的法定优先权时,他们可以在执行法院对标的物进行执行时主张优先受偿。如果其他执行债权人或债务人对此法定优先权有异议,拥有法定优先权的债权人可以提起优先受偿之诉。例如,在德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未占有物的第三人不得根据质权或优先权对该物的扣押提出异议,但该第三人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不论其债权是否到期,提起就卖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的请求。这种诉讼应当向执行法院提起,如果诉讼标的不在初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内,应当向管辖执行法院所在地区的州法院提起。在这种诉讼中,债权人和债务人被视为共同被告。法院在明确请求后,应当命令将卖得的价款存入。
如果执行债权人故意或过失地利用强制执行对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从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处获取不当利益,即以合法手段实现非法目的,例如执行债权人明知其执行根据中的实体请求权已经消灭而仍然请求法院强制执行,或者执行债权人故意欺骗法院并要求对第三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或者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未能及时提起异议之诉而执行程序已经终结,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有权提起损害赔偿或返还不当得利之诉。
如果执行法院及其职务人员故意或过失地违法执行,给执行当事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他们有权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请求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当然,受害者获得的国家赔偿和民事赔偿不得超过其实际损失。
我国现行的执行救济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缺乏规定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制度,导致一方面无法对程序违法或不当的执行进行规制,另一方面无法保护执行当事人和第三人在执行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其次,对于债务人的实体执行救济没有明确规定。此外,在实体执行救济制度方面,纵然存在案外人异议制度,但该制度本身也存在重大局限。
实际上,我国的案外人异议制度是以裁定解决实体法争议。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提出执行异议的事由必须是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的全部或部分主张实体权利。对于这种异议,执行员可以依法裁定驳回,也可以裁定中止执行。
以裁定解决实体债权的做法在理论上是不合理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首先,执行机构的任务是执行法律文书,执行员只能就案外人对执行程序事项的异议做出裁定,无权就案外人的实体主张做出裁判。其次,以裁定解决实体债权相当于剥夺了案外人的诉权,案外人无法通过辩论程序请求法院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实际上,这相当于用一次裁定代替了一审、二审和再审。以裁定解决实体债权并不是简化程序的有效途径。程序的简化必须以不损害案外人利益为前提。总之,案外人异议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无法为案外人提供充分的救济。
因此,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应当赋予执行当事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充分的救济手段。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的合理做法,建立完善的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