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9 更新时间:2024-05-17
执行回转,又称再执行,是指在案件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根据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执行机构重新采取执行措施,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一种补救制度。
只有在原法律文书已为法院全部或者部分执行完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执行回转的问题。
只有当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或者变更时,才会发生执行回转。如果执行根据没有错误,执行完毕后是不会发生执行回转的。但是一旦执行根据有错误,依法定程序被撤销或者变更,执行根据中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即失去了其合法依据,法院就应当依法保护合法当事人的权益,使原来的被执行人的利益回复到原有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法院撤销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只限于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执行完毕后,该法律文书被有关机关依法撤销,经当事人申请,也可以适用执行回转。
执行程序的发生必须有执行根据作为前提,执行回转也不例外。如果法院要责令原债权人返还财产,就必须根据执行回转裁定进行。原执行依据被依法撤销只是说明原执行依据失效,并不具有要求原债权人返还财产的强制性。因此,根据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执行回转,并以此裁定为新的执行依据,责令原申请人返还财产或进行强制执行。
执行回转只适用于原申请执行人已经取得财产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执行完毕后,如果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如果拒不返还,可以进行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