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调解后还能执行回转吗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1-25
所谓执行回转,指的就是在执行完结之后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法院重新启动执行程序进行执行的行为。这种程序的启动要依据一定的原因和事实。双方调解后还能执行回转吗?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相关问题。
双方调解后是否可以进行执行回转?
执行回转的可行性
根据不同机构制作的法律文书的实践,执行回转的情况可能发生。其中包括人民法院制作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在执行完毕后被撤销,以及人民法院制作的先予执行的裁定在执行完毕后被本院的生效裁判或上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判所撤销。另外,其他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在执行完毕后被制作机关或其上级机关依法撤销也可能发生执行回转的情况。
执行回转的定义
执行回转是指在执行程序结束后,原本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经过法定程序被撤销,导致取得财产的一方当事人丧失了合法依据的情况。人民法院重新采取执行措施,将已经执行的财产退还给原被执行人,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状态。
执行回转的条件
执行回转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原法律文书必须已经被依法撤销,并作出了新的法律文书。执行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如果原有的法律文书被认为确有错误,但没有新的法律文书,就不能适用执行回转。2. 原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已经由人民法院按照执行程序执行完毕,执行程序已经终结。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就不适用执行回转。3. 新的法律文书必须明确否定了已经取得财产的人具有取得财产的依据,并且拒不返还所得财产。如果根据新的法律文书,取得财产的人自觉返还财产,则无须适用执行回转。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自觉返还。如果拒不返还,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返还应当以原物为主,如果原物不存在,则以折价方式进行返还。
执行回转中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执行回转可能遇到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执行回转的发生。一种观点认为,执行回转是原案件执行的一部分,在“有错必究”原则下,人民法院可以主动进行。另一种观点认为,执行回转是以裁判文书的变更为前提,实际上是案件的再次执行,适用执行程序的一切规定,应以当事人的申请执行为前提。筆者认为,执行回转也是一种执行工作,所采取的执行措施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措施,执行根据是人民法院或其他机关依法作出的新的法律文书。只是在执行程序中,申请人享有权利,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而在执行回转中,被执行人享有权利,申请人履行义务。执行回转是由于法律文书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对于人民法院制作的已生效的法律文书被撤销后,是否申请执行回转应由权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但前提是当事人决定不申请执行回转的结果,不能侵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当事人不申请执行回转将严重损害国家、集体或公民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则应主动依职权执行回转。对于其他机关的文书被撤销的情况,法院的执行回转应当依职权主动进行。问题二:如何执行已经被执行的财产。根据法律规定,执行回转时,应将原物返还给原被执行人,无原物(已灭失)则进行折价赔偿。对于善意取得的第三人,其不属于被申请执行回转的人,需要保护其利益。然而,在实践中经常遇到原物已经灭失,且被执行人已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无法进行折价赔偿。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回转变得不太可能,当事人的利益无法得到补偿。那么,当事人是否可以要求国家赔偿损失的利益呢?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1. 对于人民法院作出的先予执行的裁定,在执行完毕后被生效的判决否定。由于先予执行是一种临时应急决定,并非法院的最终决定,法院不应承担赔偿责任。2. 对于人民法院制作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执行完毕,在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后被本院或上级人民法院依法撤销的情况,原判决的法院应承担赔偿责任。3. 对于其他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在人民法院依法执行完毕后,被制作机关或人民法院撤销的情况,人民法院和有关机关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由人民法院依照有关机关的法律文书的具体执行行为而受到侵害的,双方都应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