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1-26
我国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采取行政化的模式,这引起了关于管辖权异议审查范围的争议。目前,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形式审理、实体审理和折衷观点。
形式审理观点认为,只能对管辖权异议进行形式审理。管辖权是由案件的纠纷性质决定的,而纠纷性质的界定与案件内容有关。仅仅通过表面审查很难保证准确性。然而,行政化的审查模式缺乏开庭审理和听证的机会,使得法院只能依据异议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对实体进行审理会被认为是未审先裁,违反了诉讼程序。
实体审理观点认为,应当对管辖权异议进行实体审理。对于简单的案件,形式审理足以判断纠纷性质。然而,对于复杂的案件,仅进行形式审理是不够的。例如,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合同名称与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可能不一致。在审查异议时,法官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对合同权利义务进行审查,很难确定合同性质。但是,一旦依合同权利义务确定合同性质,又会被认为违反程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当合同名称与内容不一致时,应当以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确定合同性质。因此,最高院的意见倾向于可以对实体进行审查。然而,从理论上讲,管辖异议是程序问题,对实体问题的审理会提前进入开庭审理阶段,违背了审判过程的公正性。
折衷观点认为,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应以形式审理为主,实体审理为辅。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明确界定形式审理和实体审理的比例。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形式审理和实体审理之间的矛盾,但仍然存在争议。
为了解决管辖权异议审查中的矛盾,可以采取附带诉讼模式。在开庭审理管辖权异议问题时,双方当事人参与其中,按照一般程序进行调查辩论,并对与管辖权相关的实体问题进行质证认定。通过实体内容推定管辖,既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又可以防止前后对同一问题认定不一致的情况,使诉讼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