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22
根据民诉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时,如果发现该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法院应当受理该案件,并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如果认为不属于本院管辖的话。然而,该规定与民诉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产生了冲突。根据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所诉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法院在立案时应结合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等规定来决定是否受理起诉。如果不符合条件,应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如果原告仍然坚持起诉,应根据民诉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因此,民诉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与上述条款相互冲突,破坏了其完整的逻辑链。
从司法实践来看,各地法院之间的移送管辖案件以及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使一些法院明知本院对案件无管辖权,却违法受理。他们的目的是将矛盾消化在内部,或者将执行权握在自己手中,使法律天平向本地区倾斜。一旦被告方依法据理争辩,再将案件移送出去也不算错误。其次,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只要立案就可以收费,可以创收。只要被告不提出异议,就可以获得管辖权,即使因此而立错案件也是值得的,以谋取部门利益。第三,一些法院片面追求收案数量,即使案件因当事人提出异议而移送出去,他们仍然将其计入结案数,而不考虑诉讼成本和不良影响。这些心态的共同特征是明知故犯、规避侥幸,因为即使立错了案件,还可以移送,追究不到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移送"成为了不当司法行为的保护伞。
针对移送法院的立案对错与否,以及受移送法院的对错与否,有必要明确规定归责追责的原则和办法。这将有助于增强立案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杜绝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