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1-29
在农民工工伤维权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合同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一旦发生工伤,伤者可以直接申请工伤认定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维权。
对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应注意保留能够证明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例如每月的工资条、工友的证言等。此外,事故发生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也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许多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时通常是通过老乡或熟人介绍的,一旦发生事故,他们往往无法确定自己的雇主是谁。例如,在许多建筑工程中,经过多次转包,直接对某个农民工负责的是工头。然而,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无论是责任本身还是赔偿金额,工头个人都无法承担。因此,务工人员必须弄清楚建设单位、总承包人、分包人、发包人以及实际施工人的身份,以便农民工能够在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职工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陈某来自农村,从2008年9月开始在位于瑶海区的一家水泥制品厂工作。根据约定,他按工作天数计酬,每天40元。2010年5月15日上午9时许,他在工作中不慎将右手卷入工厂机器的皮带导致伤害,随后被送往武警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诊断,陈某的右示、中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伤以及右环指末节缺如伤。经过司法鉴定,结论是九级伤残。陈某在医院住院治疗了40天,于2010年6月25日出院,并于2010年7月2日进行门诊复查,共花费医疗费用15397.6元。
然而,工厂老板刘某在支付了15800元后便失去了联系。陈某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因为沉重的病痛雪上加霜。为了继续治疗,陈某选择动用法律手段,将刘某起诉至瑶海区法院。
在庭审中,刘某辩称自己是个体工商户,但其开办的工厂已经进行了工商登记并领取了营业执照。因此,双方之间应该有劳动关系,本案应先行劳动仲裁。此外,刘某认为陈某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伤害是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而发生的。
法院认为,陈某是刘某雇佣的雇工,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了人身伤害,刘某作为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尽管刘某开办的水泥厂已于2009年12月9日被工商部门核准注销,但在2010年5月15日,陈某从事劳动应被认定为受雇于刘某的雇佣关系,而不是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同时,由于刘某承认陈某从2008年9月起至事故发生时一直在自己的工厂工作,并且病历显示陈某受伤是在上午9时左右被机器皮带绞伤,刘某也没有反证证明陈某的伤害不是由工作原因造成的。因此,法院判决刘某赔偿陈某医疗费、护理费、伤残赔偿金等共计74904.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