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8-06
根据法律规定,在职工经过治疗后,如果仍然存在残疾且影响劳动能力,应进行伤残鉴定。一般来说,伤残等级鉴定是在工伤医疗期满时进行。然而,如果医疗期尚未满,但是工伤职工的病情已经相对稳定,也可以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工伤对人体致残的情况和结局因人而异。由于伤残性质、健康恢复状况、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伤残确定的医疗期限也不同。因此,进行鉴定的最佳时间也因情况而异。以下是对各种致残情况的大致介绍,但具体的判断还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
器官损伤是指工伤直接导致某人体器官肢体的损伤或缺失,例如手被机器绞断等。此外,由于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肢体严重损伤、感染等原因而进行的器官切除和截肢手术也可以包括在器官损伤范畴。虽然器官的损伤和缺失较为明显,评定分级也有严格的限定,但对器官损伤的鉴定需要等到临床手术后修复创伤、伤口愈合后进行。一旦临床上治愈或好转(主要指伤口愈合),就可以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的规定,对功能障碍的判定应以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
与外部事故造成的工伤致残不同,职业病主要对人体内部造成伤害,并且病情可能在不同时间有所变化,很难确定准确的医疗终止期。因此,职业病没有一个最佳的评定时间,只有一个相对的评定时间,并且进行伤残评定后,评定结果不像外部事故造成的工伤评定那样基本稳定。
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的规定,对于血液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低下和慢性中毒性肝病等疾病,病情常常有变化。如果在进行伤残评定后经过继续治疗后残情发生变化,应按照国家社会保险法规的要求重新进行评级。对于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一般不存在医疗终结问题,因此执行此标准时,应每1-2年进行一次鉴定,鉴定结果的有效期为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