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23
近日,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向广大劳动者发出提醒,强调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可忽视法定的60天申诉时效。否则,可能导致申诉过期作废,从而影响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根据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超过10%的劳动争议因超过法定申诉时效而无法受理。专家指出,这一现象不仅在上海,也在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劳动者常常未能及时提起申诉,直到决定诉诸法律时,才发现已经超过法定时效,从而失去了维权的机会。
根据上海市仲裁委员会的信息,劳动维权出现过期作废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许多国内劳动者不知道劳动争议申请仲裁应在60天内提起,直到意识到时已经为时已晚;二是部分劳动者离开原单位到新单位工作后,发现原单位未按时或足额缴纳社保费,虽然有些疑惑,但却没有及时提出申诉。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根据解释,“应当”指的是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例如,单位未支付劳动者工资或加班工资、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劳动者从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应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仲裁。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在离开单位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那么也必须在离开单位之日起的60天内提出申请。
为此,专家提醒广大劳动者,包括城市建筑农民工在内,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应及时举报和申诉,切忌明知用人单位“欠薪欠保”,却选择“追薪拖到年关”。这种不明智的做法很可能导致劳动者吃亏。
此外,专家还提醒,有些劳动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超过时效,仲裁委员会不受理,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他们并不了解的是,此时劳动者只能获得诉权而非胜诉权。法院很可能因为超过申诉时效而驳回诉讼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劳动者的权益确实受到侵害,也可能无法得到法律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