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7-31
根据去年底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妇女在身心健康、受教育、经济活动、社会保障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中西部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仍待改善,男女劳动收入差距较大,女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比例较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仍然存在。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男女平等需要积极推动,不能自然而然实现。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1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国在全球性别平等方面排名第61位。报告显示,中国在经济参与和机会以及政治赋权方面表现较好。然而,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中国在健康与生存项目排名较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市场化供需配置可以激励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但也导致男女两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距扩大,进而引发收入差距问题。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平衡,保障妇女权益应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促进社会分配更加公平,让广大妇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随着妇女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问题更多地涉及到老年妇女。许多妇女在老年阶段由于就业不稳定、就业层次低或就业不充分,无法享受与就业关联的养老保险待遇。在城市化进程中,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拉大,但可以通过提高妇女就业层次、改善就业结构和提高妇女正规就业的比例来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中国妇女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妇女参与经济的层次仍然偏低。农业女性从业人口和城镇女性非正规就业人口持续增加,而城镇单位就业的女性数量和比例略有降低。此外,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多从事低端工作,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也更为明显。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重视劳动力转移中的性别差距问题,切实保护妇女的就业权利。
根据2011年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的研究,我省的社会保障政策在维护女性社会保障权益方面呈现积极态势。国企女职工的养老金权益得到维护,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并重,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平稳发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多种救助政策改善了贫困妇女的生存和发展境遇。然而,在政策设计、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方面,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努力。
未来对妇女劳动保护的主要目标应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个层次。预期性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公众社会性别意识和社会力量行为来实现,约束性目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来实现。在妇女职业安全方面,应设立约束性目标,如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以确保妇女劳动安全。
联合国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明确界定了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设置和工作内容。我们应该将提高妇女地位机制设在最高层,与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密切联系,以强化社会性别公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