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基本原则是什么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14
劳动法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享有从事劳动的平等权利。这包括以下方面:
- 劳动权包括就业权和择业权。
- 公民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 公民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对企业来说,劳动权意味着平等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并承担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职责。国家应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劳动作为公民的义务,是由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出的要求。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关系双方权益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这一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 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 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得到特殊保护。
- 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在劳动关系的任何阶段都应受到保护。
- 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即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 双重价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
- 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 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