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2-16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进行虚假宣传,以引人误解。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不得代理、设计、制作或发布虚假广告。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商品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或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根据法律规定处以罚款。
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危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阻碍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常经营和合法权益,使守法经营者遭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害。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和欺骗性有奖销售,还可能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不正当竞争行为还可能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带来消极影响,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准确把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助于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共同特征,并有利于对各种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为正确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行为主体为经营者。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的定义,经营者包括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因此,在判断一个主体是否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时,应以其是否从事经营活动为标准。这三类主体应当广泛理解,因为不仅合法的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非法的主体、有资格但越权的主体或禁止从事经营的主体实际上也从事了经营活动,都应被认定为“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