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行为有哪些相关法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法律知识

虚假宣传行为有哪些相关法规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2-16

 
71083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法律咨询: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规定

律师解答: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进行虚假宣传,以引人误解。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不得代理、设计、制作或发布虚假广告。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商品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或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根据法律规定处以罚款。

相关法律知识: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破坏性

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危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阻碍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常经营和合法权益,使守法经营者遭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害。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和欺骗性有奖销售,还可能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不正当竞争行为还可能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带来消极影响,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

准确把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助于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共同特征,并有利于对各种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为正确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行为主体为经营者。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的定义,经营者包括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因此,在判断一个主体是否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时,应以其是否从事经营活动为标准。这三类主体应当广泛理解,因为不仅合法的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非法的主体、有资格但越权的主体或禁止从事经营的主体实际上也从事了经营活动,都应被认定为“经营者”。

延伸阅读
  1. 虚假广告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2. 虚假广告罪处罚标准是如何规定的,有哪些相关规定
  3. 工商部门对虚假宣传的处罚措施
  4. 虚假宣传化妆品功效如何定罪
  5. 公司网站被投诉虚假宣传怎么处理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热门知识

  1.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2. 骗进传销属于诈骗吗
  3. 传销诈骗罪100万会被罚款多少
  4. 医生商业贿赂怎么量刑
  5. 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6. 网给传销的投资如何处理
  7.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怎么处罚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